浅谈实践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浅谈实践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数年的教学过程中,作者也深刻的感觉到,语文不同于历史地理,也不同于代数几何,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更接近于体育,一方面要学会技巧,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否则,所学的语文知识就往往只流于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语文的精髓。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可实践性是很强的,在具体教学中,实践在作文教学中几乎也是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唯一一棵不倒的大树。但是,正是这一个有着传统优势的环节,却在强调实践,鼓励创新的新的形势下放慢了前进的脚步。

近年来,中学生的作文用词越来越好,而内容却越来越单调;格式越来越符合要求,而真情实感却越来越萎缩,甚至,《作文大全》之类的书成了许多学生写好作文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造成这种不良倾向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只想就其中一点着重说一下,这一点就是学生生活的枯燥

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离开了成功失败喜怒哀乐的渲染,学生的作文自然也就会变得空洞而乏味,自然也就会去作文大全中“借”别人的故事,去“借”别人的感情,甚至于去“借“别人的字词句子或段落。

对此,我们不应苛责学生,我们应该想办法将学生重新带入生活,重新带入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而我们所能使用的武器之一,就是实践。

其实,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故事,也不缺少感动,只是学生缺少了一双观察的眼睛和品位的心情。在实践作文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重新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体味生活,赞颂生活,这也是实践在作文中存在的意义和原因。

那么,如何让实践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走出回忆,走入生活,用眼睛去捕捉身边的一事一物。

以往的作文题目,尤其是考试的作文题目,往往要求的是学生把记忆中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出来,因而,许多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得最多的也是类似于“一件最难忘的事”之类的文字,可实际上,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中学生来说,真正让他难忘的事也许只有两三件,甚至一两件,这些事写完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只好去编或去“借”,文章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自然也就大大打了折扣。同时,还对中学生的作文习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认为“编”是作文成功的主要手段。其实,词句再华美的作文,构思再巧妙的作文,如果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也只能象流星般美丽而短暂。尤其是对于正在培养写作基础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离开真实而去杜撰,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想看到学生写得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构思巧妙的作文,更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帮助学生怎样去努力地挖掘他们的记忆,因为生活枯燥的他们,回忆也会有枯竭的时候。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原本平静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可写的素材,这样,教师就不只是在帮学生打水,而是在教学生如何打井,这一过程,也就是在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丰富记忆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得不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品味周围的生活,从而努力地去平淡的生活中,去日常的琐事中提炼出最可宝贵的东西。比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去观察本周之内是否有哪位老师发怒或高兴,如果有,就将这件事写成一篇记叙文。结果,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很真实,描写也很充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达到,主要就利益于学生的仔细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第二,创设情境,创造生活,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喜怒哀乐是触发中学生写作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在升学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中学生的个人情感被繁忙的学习所压抑,他们往往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时间去品味生活中本该有的一点一滴,即使是写作文,也往往需要的是冥思苦想来找到感觉,再小心翼翼地字斟句酌地去遣词造句来完成教师所希望看到的优秀作文,因而许多学生一提写作文就感到头疼。

有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其实中学生都有许多话想要倾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也应是教师所认同的好的作文,可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字词句段,而忽略的正是这最可宝贵的真实。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去“创造”学生的喜怒哀乐。比如,带学生去校园观察,去体验轻松;讲现实中一些伤感的故事,让学生回味沉重;开一些小型联欢会,让学生看到多彩;故意大发雷霆,让学生学会自责。这一切的体验,都让学生付诸笔端,教师所发现的将不再是字词句段,而是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情感。比如,一节作文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构思作文,而是讲了几个幽默故事,在大家开怀大笑之后,我让大家去写一件难忘的事,结果,绝大多数同学所写的都与这节“笑话课”有关,而且在以后的考试中,写这节课的作文也屡次出现。我想,这节课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让学生写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更在于让学生的记忆中多了一个难忘的故事,多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素材。

第三,超越课本,超越校园,让世界来开启学生的心扉。

时代在改变,学生也在改变,课本与校园已无法吸引学生全部的目光,当然,学生们的思想我们更无法用几个限定的题目来考查与衡量。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不必惊慌于学生的见解不符传统,也不必感叹学生的字里行间的诸多怪论,正象王蒙所说的一句话,存在的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来分析那些理由,看清那些理由。

既然学生的眼光已经放开了,作文当中,教师不但不该压抑那些超出课本的题目,相反,应当鼓励学生去走出课本走出校园,去体味“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所包含的人生真谛。

这样,不但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对事件的分析中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