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作文教学实践 什么是感悟呢?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感悟的前提是感,只有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有充分的感受后才会有所领悟。感悟的对象是生活,是复杂的人生和社会。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表达人对生活的感悟,学生作文的表达内容也是一样,只不过要求层次较低罢了。 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呢?我想先从吃鱼说起。小孩子总是怕吃鱼,鱼刺卡到喉咙里太难受。要想教小孩子学会吃鱼,要哄他说:“孩子,学会吃鱼,太了不起了,因为吃鱼要细心,只要吃鱼不被刺卡着,说明你相当细心、相当聪明了”。小孩子同意了,就一点一点地咬鱼肉,吃完了,他总结说:“有的刺能看见,就先扔了,有些刺在里面埋伏着,我再用舌头挑出来。我学会了。”以后再经常吃鱼,就慢慢熟练了。其实,吃鱼和写作文是一个道理。作文就是鱼,它味道美,有营养,就是有“刺卡喉咙”这样的困难。怕写作文,就像怕鱼刺卡喉咙一样。曾经卡过也不要紧,鼓励他们吃,细心体验品味,鱼腹怎么吃?鱼头、鱼翅怎么吃?什么地方有刺?就有了感受,然后总结出经验来。 教学生作文亦如此,学生一是缺乏深入生活的体验,好像不经常吃鱼,自然总结不出生活经验来;二是怕作文,好像怕“刺卡喉咙”一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进而用心灵去领悟。二要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从感悟到运思,用语言去表达。 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这里没说观察,而说体验。观察是对表面的东西而言,如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的表情、举止。面对人这种有复杂的内心、有掩饰性举止的“高级动物”,只靠观察就不行了。做一个旁观者永也体会不到生活的真谛。只有做生活中的一员,才能热爱生活,并改造生活。才能有所触动,受到振动或心情激动,才能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并有所领悟。 (1)教师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感情的沉淀。 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它的好处是能体会到学生写作的难度,并把老师的感悟告诉学生,也是一种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的体现。有一次作文课,内容是写教师,我想到了初中时的 我给学生讲,这些镜头在我脑子里经常出现。 (2)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做美的欣赏者。 有位语 初二要学习一组写桥的文章,我利用一个下午时间,领学生去看袁店的桥。先是一座漫水桥,接着沿河往下游走,约6里处有一座新庄桥,是方城境内最长的一座桥,是一座钢筋水泥桥。我让学生测量桥的长度,思考引桥的作用,查桥拱的数量,看桥墩的坚固,学生都欢快、雀跃,有的还躺在河边的草地上听上边过车的轰隆声,实在太有意思了。学生回去后都自觉写了作文《家乡的桥》。 我们学校北边是罗汉山,山西边是跑马岭,我带学生到山上游玩,体验山的风情,聆听“唐河有个塔,离天一丈八”,“方城有个罗汉山,离天三尺三”,“社旗有个春绣楼,一直绣到天里头”的斗嘴故事,搜集家乡美丽的传说。如西河《杨子渔鹰的故事》等等。 我还引导学生把与大自然有关的好的生活资源挖掘出来,写成作文。我有种课型叫“阅世交流课”,叫学生谈自己对世界的感受、认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触到的都可以说,这太有意思了。这一节课就是说说玩玩。轻轻松松,学生太喜欢了。有时候在教室,有时候带学生到河边的草地上。围坐在一起,讲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郭东方从小有一套捕鱼、抓鸟的本领。一次,他抓了一窝麻雀,有几只小的,他就养着,后来竟喂熟了一只。那只小鸟白天飞出去,晚上飞回来;鸟在树上的时候,他只要打口哨,小鸟就听话地飞回来,落在他的手上。小鸟和他相处熟了,有了感情。我听了,很有意思,让他写下来,发表在校报上。 还有个学生熟悉北边山上的奇景,“什么豹子洞,老虎洞,翻天洞”,什么“石鼓,龙眼”。据说,龙眼有一手窝那么大一块岩石上,里面的水永远不会干。我让这个学生写下来,念给大家听。听后,同学们都纷纷写出了自己发现的有趣的奇闻。这调动了学生探究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挖掘出了许多生活资源。这些资源是宝贵的,即使没写出相当通顺的文章,就他们能主动去搜集这一点来说,也是很可贵的。 (3)让学生到社会中去体验,做生活的主人。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按生活编排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熟悉各种各样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等等。如其中的经济生活,大到“WTO”“两节一会”,小到逛街赶集,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可对于学生却相对陌生。这其中,作为生活主体的人其实最复杂,人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美好的表面里蕴含着丑恶,丑恶的事物里藏着美丽,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复杂性,把学生培养成“学会生活”的人,不要培养成书呆子。 以街上的小贩们为例,缺斤少两的鬼把戏是他们的生财之道,能把稻草说成金条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在经济生活中,讨价还价的事是经常有的。学生何杰曾按他“老妈”的“砍价四步术”去跟卖衣服的商贩搞价钱。第一步叫“漫不经心”,不能让货主有奇货可居的想法;第二步是找缺点,挑毛病;第三步是讲困难,显诚意;第四步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成交,省下20元钱。这篇文章发表在2001年7月2日的《现代教育》上。 若再和小贩们长时间交往,你会发现他们中间的欺骗和诚信,互助和排挤,高尚和卑鄙。这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生活,是为了爱生活,理解生活的阳光,也要理解生活的阴雨,理解生活的绿色,又要理解生活的灰色,这才是完整的。有的教师一布置写家乡的作文就是《美丽的家乡》,如果有学生认为家乡不美丽怎么办呢?如有首歌就写到“我的家乡并不美……”如果把家乡定性为美好的,还会有那首流行歌曲吗?如果认为家乡相当完美了,还有发展的空间吗?那学生写作文,只好抄作文选,说空话了。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歌德派”者,“歌德派”者心中只有美好,一旦面对假恶丑的东西,就束手无策了;只知道满足,不知道反思,生活就会永远停止不前。 关于社会中的事,学习差的学生要说的话会更多,真是小到鸡毛蒜皮,大到天南海北。有个学生,对算命的人特别了解,小小年纪就能总结出算命的人都会“套”话。有一次,他家的牛丢了,父亲一大早就去找远近闻名的“张公”。“抽签还是占卦?”“占卦。”“一定是破了财,还很值钱?”“是。牛丢了。”“说说四周环境”。说完了。“你的牛一定往北了,不超过5公里。明天晚饭前应该有信,若无音讯就算丢了。”卦占完了,掏钱吧,10元钱拿出来了。明眼人一听就知道算卦的是在糊弄人,可偏偏就有人相信。 多好的事例啊,不加润色就很生动,鼓励他们写出来帮他们修改语言文字,然后发表在校报上。所谓的差生字错的太多,文章读的少,不会行文,但他们的生活却是宝贵的财富。 社会上可取之材实在太多了,只要是学生能参与的事,都要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做生活的主人,不做旁观者。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实在太好了。酸、甜、苦、辣本是生活的原味,可现在好多学生娇生惯养,做过家务吗?买过东西吗?吃过苦吗?他们只知道“甜”,感受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味道,其实这种甜也是麻木的甜,正如经常吃糖,感觉就不甜了。 有位同学想写村上的一个老疯子,这个人我也有所耳闻,经常唱着戏串村子,倒也字正腔圆。我只听说他以前很有文化,是在文化大革命时被闹疯的,别的我知道不多。我的学生和老疯子是近邻,她更熟悉他。我问学生:“你准备写些什么呢?”她说:“前两天老疯子死了,我总觉得他可怜,心里特别难受。以前,小孩子总欺负他,生前没人照顾他。只有我不欺负他,记得有一次他让我猜谜语,我猜对了,他给我跪下就磕头,印象特别深。他死了,我总想写点什么。”我说:“老疯子的遭遇跟十年内乱有很大关系。”于是我就给她讲了十年内乱迫害人的许多故事。后来她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老疯子"留下的故事》,结尾是这样写的:“现在,每逢想起他,那松树皮一样的面容,那破破烂烂的衣服是那么熟悉;每逢想起他,我心里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位同学写这篇作文还是挺成功的。她心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是她在充分感知生活的基础上的一种感悟,悟出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即使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才能取得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