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实践作文的研究 横林实验小学 钱惠华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落实好“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品质;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小学生眼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是关注生活,面对生活必须善于观察,勤于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是感悟生活,要更好地感悟生活,必须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探讨如何在生活与作文间建立起相互融通的桥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开掘写作资源,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如何辅之写作方法指导,从而催生学生作文的激情、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是我实践教学的主旨。 一、关注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生动地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就如泉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泉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只有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创作素材,写起文章来胸有成竹,只有关注生活,作文时才能源盈流长,一泻千里,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情有理,新颖独特。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一位老先生为形容穷人的疾苦生活吟了四句诗:“格米煮成粥一瓯,西风吹得浪悠悠,远看恰像西湖景,缺少鱼翁下钓钩”。刚吟毕,一个乞丐随即指出“格”“西”字不合生活事理……老先生听罢,颔首赞许。这个乞丐改诗的故事告诉我们:用词的准确,这不仅与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生活底子有关。如果连熟悉生活这最起码的一条都做不到,那么,即使面壁苦思,索尽枯肠,最终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分析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生活、习作状况 我结合目前学生的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学生缺乏责任感的现状,给学生布置作业:“观察父母一天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进行了一日跟踪活动。有的看到妈妈一天在家里忙忙碌碌的收拾、洗衣、做饭,感受到妈妈一天操持家务的辛劳。有的陪同妈妈去了工厂上了一天的班,感受到妈妈挣钱的不容易,为自己乱花钱感到惭愧。 除此以外,我结合家庭的节日、传统节日等,引导学生去观察,留心记录。然后组织大家进行口语交际,把自己经历的观察的说清楚。 老师写下水文可知“水深浅”,指导起来就有针对性。就如我在带学生欣赏公园的花草之后,写了《蝴蝶花》一文。当学生听到老师的下水文时,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描写做到了细致入微,达到了内容丰富、生动的效果。“一天早晨,我忽然发现月季茎上绽出了四个小小的花蕾,花蕾穿一件绿色的外衣。又过了几天,花蕾顶破了外衣,露出粉红的花瓣……花是粉红色的,像一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绿叶红花被阳光一照,又像一只粉蝴蝶在微风中扑打着翅膀,翩翩起舞。我把鼻子靠近花朵,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再仔细一嗅,花香里还透着一股蜜一样的甜味。”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就是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学生从内心发出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写的要求、写的感动,那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压给学生的写作任务,学生是写不出的。即使写出来,也是写不好的。我认为“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要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生活,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 善于观察 鲁迅先生认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作者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第一关。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学校有天地,大自然有美景,要善于用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周围一切美的事物,留心发生的大、小事情。总之,看景要注意其特色,了解事物要抓住其特征,观察人要看出其个性,所有这些在脑海里活灵活现,就是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关注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作文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学会了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关注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就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喷,入境始与亲”。 “作文要从生活中来”,从“记录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绿洲。要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库,及时地将学生视角内丰富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利用科学而多变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进行教学。“随景教学”突出表现为一个“ 随”字。它不刻意追求什么情景的设置和训练的系统化,是对生活的“ 即时”反映。还是举例说明: 班级的黑板报,每出一期我让学生全体向后转,让学生当做作文评讲课分析一番。每次班级的黑板报有个特点,就是错别字多,针对这样的“景”,我们就根据这“ 景”及时适当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则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也定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不少活力。而这特殊意义上的“景”,也就在教学方法上为自然、主动的“ 随”提供了前提,从而形成了课随“ 景”而上,老师随“ 景”而教,学生随“景”而学的教学格局。这样的教学是很理想的方法。这样,老师要随时捕捉有价值、适合于学生习作的题材,特别是一些学生都能感受到的却又不常有的事、景、物,以“有心插柳”的方法让学生获得“ 无心插柳柳成荫”喜悦。快毕业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也在微妙的变化着,纷杂的情绪应运而生。就此契机,我组织学生搞了《心情写真集》,自然的语言流露,让我看到了一洼洼清亮的池水。 三、 勤于积累 勤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都是阅读对写文章的重要性,平时积累的重要性。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出其情、悟之其理,也就是在间接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多读课内范文,熟读精彩片段,要广读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从中增长知识,多看有益的、知识性的电影、电视,从中开阔视野也就成了我向他们打开的另一扇窗。总之,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通过博学,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充实新鲜现实的材料。 我在班内搞了“读书运动”。要求学生每天要读一篇文章,写读书随笔,来到学校,给时间沟通交流,把书互相传阅,资源共享。家长来到学校时,可以看到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感受到学生的侃侃而谈。孩子们买书、选书、看书就成了他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零用钱也找到适合它的去处。 平行班多了,我们还把各班的优秀作文选出来,把其它班的同学请进来,跨班级让他们登台口头发表。命题一样,但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如同同一道菜,不同厨师,放上不同的调料,或烹或饪,或煎或炸,各有千秋,各有不同滋味在心头。通过跨班级口头发表,写作者本身提高了写作兴趣,听者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四、 再现生活 关注生活,是作文第一关,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把作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生活在课堂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沿着这座桥走向作文,在生活中感受写作的意义。 上课了。我笑盈盈地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课,老师给同学们跳段舞蹈好不好?”大家一听,都欢呼雀跃起来。我把电脑打开,在DJ曲动感的音乐节奏中,身体随着节奏扭动起来…… 生1、虽然我没有敢起来跳舞,虽然我觉得老师的舞蹈并不是那样的绝版,但是,老师这个女生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她那么的勇敢、那么的洒脱、那么的乐观,使我这个男子汉自叹不如!我想衷心地向老师说一声:“您真棒!” 生2、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像妈妈一样呵护着我们……中年级的时候,老师很严厉,教育我们认识问题……我们快毕业了,老师又很乐观、风趣,她让我们感受到课堂外的丰富多彩……我会努力的,您放心吧! 生3、这节课老师让我们自己去观察,让我们自己去体会。然后再让我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自己体会到的写下来。你说写作文还有什么可难的。我真的非常越来越喜欢梁老师的作文课了! 孩子们大了,许多时候可以自己来做许多的事情。但是也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在《童年趣事》的主题课上,笑声此起彼伏。 “有一天我去奶奶家,看见村口有一只狗正要咬一只鸡,我拿起一块砖头就像那条狗扔了过去,正巧砸在它的脑门上。它急了,向我追过来……两条腿的那里跑得过四条腿的啊……狗被我吓跑了,我有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选取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小事,看似平常,司空见惯,却能折射出美丑。与时代同步或与时代形势发展相悖的小事,生活中时时在发生。诸如:见面一次微笑,一句“对不起”,送一杯开水,一声祝福……又如扔一片纸、一个塑料袋,扔一块馒头,说一句脏话,墙上涂鸦,公厕的虚假广告,随地吐痰等等,让学生结合常规法规、精神文明建设加深认识,加以评论探究,发表看法,阐释道理。使学生从中懂得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只蚂蚁能溃大堤的道理,进而学作文,学做人,能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是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将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 在写作中这种感悟就是“精神产品的独创性”。当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展开联想,做出评价,要鼓励学生善于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在脑海和思维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学生所感悟就不会千篇一律,所揭示的主体,所写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春色满园。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东西越多,他对认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就越来越容易。”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老师,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在课堂外,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富有情趣的人,思考人生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在课堂里,要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感悟,把写作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不是在作文,而是去“生活”作文,是把自己的生活向教师述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学生心中的话就会随着这股水流出心田,流向课堂,流于笔端。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作文教学的本真!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