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评估表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钱惠华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中期评估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生活实践的作文教学的研究

 

  张春华  钱惠华      

 

负责人所在单位_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年制

 

一、课题组成员(含课题组长)研究概述


           

张春华

 

《话说重阳》获课件评比三等奖,《放飞学生心灵的风筝》获全国一等奖,《走进安徒生》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钱惠华

 

《让课堂多一些精彩》获三等奖,《关注学生状态优化教学设计》获二等奖,《走进安徒生》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蔡小玉

《嫁于春风还需媒》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安徒生童话精选主题阅读活动设计》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让语言为课堂教学增色》发表于《教育艺术》,《童心只是玻璃杯》发表于《新课改教育研究》,《有感于老师的爱像阳光普照》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科普童话教学要充满情趣》发表于《教师教育》,《意味情味文味对科普童话阅读教学的思考》获区一等奖,《播撒“爱”的种子孕育和谐心灵》获三等奖

孙亚珠

 

《我们身边的文明》《小活动大收获》市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俗情俗趣》市电脑制作三等奖,《老师带头做值日》区三等奖,《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市三等奖,《彰显特色充满灵韵放飞个性》区三等奖,《开清渠引活水》市三等奖,《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三等奖,《放飞心灵放飞智慧》获二等奖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六次研讨会中获一等奖,《归真,还阅读以生命的灵性》获“师陶杯”三等奖,《敞开网络门拓宽写作》获“师陶杯”三等奖,《让语文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活水”》“师陶杯”三等奖

 

 

获第二界武进区少先队“五彩杯”“十佳魅力辅导员”称号,获常州市首届“小学语文课程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二等奖

陈淑娟

 

《在快乐中生成作文,在作文中品味快乐》获区“教海探航”一等奖,《诱导写话欲望,体验写话之乐》获区“教海探航”二等奖,《浅谈习作兴趣的培养》获区三等奖

吴蓉梅

 

《谁当光荣升旗手》发表于《常州晚报》,在时代学习报社第二节届母语文化节知识竞赛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其实爱他并不难》获区二等奖

王丽珍

 

《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获级三等奖,《“读”出一片新天地》获级二等奖,《“意外”演绎着精彩》“师陶杯”二等奖,《梳篦留香》区二等奖,《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童话世界》获区一等奖

胡泽华

《走进“养蚕”的世界》获区二等奖,2004.8《建构主体的作文教学网络》获“蓝天杯”三等奖,2004.12《浅谈作文网络教学的建构》获区二等奖

朱丽敏

 

《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作文教学新天地》获二等奖,《润“笔”细无声,让学生乐写作文》获三等奖

王海霞

《巧妙引导,以情激趣,乐学乐写》发表于《学习方法报》,《“红花”还需“绿叶”配》发表于《学习方法报》,《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作文教学新天地》获二等奖,《润“笔”细无声,让学生乐写作文》获三等奖

夏海燕

《让花儿在这里绽放》获课改教育论文优秀奖,在“文明交通伴我行”征文活动中获指导奖,《“心”与“心”的较量》获三等奖,《心灵对话,让“人性”流淌》获区“教海探航”一等奖,《画龙点睛》获三等奖,《巧用方法,在应当点拨处点拨》获区三等奖

孙娟春

《网络技术条件下写作教学的独特优势》获课改论文优秀奖,《重积累,促思考,乐表达》获区三等奖

周华娴

《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获区“教海探航”一等奖,《让鸟儿自由翱翔》获区一等奖,《创造富有“情趣”的课堂》获区二等奖,《走出课改的误区》获优秀论文奖,《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获优秀论文奖

唐友芬

《寻求课堂教学的和谐》获区三等奖,《为我所用,为生所想》获区二等奖,《捕捉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点》获区二等奖

王春华

《玩鸡蛋,花样多》获区二等奖,《小鸡蛋,学问大》获区一等奖,《启蒙作文,童话入手》获区一等奖,《教育研究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获区“教海探航”二等奖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开题以来,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愉快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首先研究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问题。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在“情动于衷”的时候,才能有“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我们一是采取措施,培养一批写作积极分子,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1)我们通过作文比赛的方法把全校爱好作文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在有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为他们讲授一些浅显的写作知识。(2)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并贴在展板上进行展示。(3)推荐发表学生的习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二是贯串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调动每个学生的写作热情。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乐于写话;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丰富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在课题组教师的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来不吝啬赞美与激励,从口头表扬到评语褒奖,从佳作加星到打出满分,从采编学生优秀作文到鼓励学生投稿,参加作文竞赛,抓住每一个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基于生活的、积极愉快的写作氛围,主动拿笔,开心作文。

    课题组的王丽珍老师从一年级起就鼓励学生写话,三年级开始学写童话故事,现在已经五年级了。他们班全班学生均喜欢写作,也写出了不少好作文。王老师班上有位学生,每次只写一两句话,还不完整。王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复印了一份简短的本班优秀作文集,细心地装订好,郑重其事地送给他,并在封面上写上:“希望下次能从作文集里读到你写的佳作,你应该有这样的实力。”此后这位学生交来的作文,仅从篇幅上看,就长了许多,表达得也更具体、更合乎规范了。上学期,他写了童话故事,很有特色,王老师当即请他读给全班同学听,他很害羞不敢读,王老师便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并加以表扬。我们相信这个孩子的写作热情会越来越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经常没有或没有写作素材的情况,研究的第2个问题就是怎样丰富学生的写作素质。

    “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题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在这一点上,小学生和文学家、艺术家并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积累素材,构建学生自己的习作素材库。这素材就是可写作的题材。我们告诉学生:有意义的素材当然好,但只要你认为值得写的东西都可成为素材。

   1)走向校园,在校园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五彩斑斓,同学们除了每天的上课、做操外,我们每年开展的田径运动会、建队节活动、庆祝“六一”活动、“我心换你心”义卖活动、捐献废纸活动、演讲比赛、童话节、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演课本剧等等,还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元宵猜灯谜、做元宵品元宵;清明踏青、放风筝;中秋学做糍团饼;重阳做重阳糕敬老等活动,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许多学生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佳作。比如:周雪莉同学的《香甜的元宵,快乐的节日》

2008年的新学期,元宵节紧随其后,我们以活动为开端,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

    看!整个食堂里,孩子们个个卷着袖口马不停蹄地用心搓着小小的元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嘀嘀咕咕着一些他们的小秘密。连家长们也来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呢!

    “好喽,好喽,好吃喽!”每个人都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赞不绝口。“自己做的比买来的好吃,下次我们还要做”;“老师,我还要吃!” ……

    分享成果即是分享快乐,同学们不仅自己吃得高兴,而且把元宵送到了各个办公室的教师,让整个校园充满元宵的香甜……

    放学时,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告诉家长们:“我们今天吃了元宵,是我们自己做的,可好吃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走向家庭,在体验家庭生活中写出真情实感。童年时代,每个学生除了在学校读书、生活外,呆的时间最长的要算是家庭了。家是一个屋檐,是一张小床,家是阳光,是父母温暖的阳光。平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或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买菜,一块儿干干家务活;或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去体会家庭的温馨快乐,去体会家庭中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鸡蛋的研究》系列作文就写出了学生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学生的习作题材非常丰富:《护鸡蛋》、《炒鸡蛋》、《鸡蛋的力量》、《鸡蛋壳的研究》、《蛋壳贴画》,习作充满童真童趣。

   3)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校园、郊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如五年级在写“秋天的树叶”这作文时,老师就带学生到校园看看、摸摸,了解秋天树叶的变化,这样写好这次习作就容易了。我们还组织学生举行了“放飞心情(放风筝)”、“植树节植树”等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游淹城野生动物园,游新天地公园等。孩子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情趣,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暑寒假或星期天,我们也请有条件的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出去游一游,玩一玩,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4)走向社会,到社会上搜集作文素材。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一双慧眼去洞察社会中的真、假、美、丑。我们也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中天钢厂,参观污水处理厂。活动中,教师注意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体察人物的情感,希望他们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学期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使学生从小树立节约意识,我校围绕“绿色节能”这一主题,开展了“捐废纸”“节能金点子”“废品手工”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从生活中、网络上了解到了一些节能的相关知识和情况;参与社会实践,从“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这些细微处入手,收集数据,加以分析……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即时地写下了一篇篇见闻。2008奥运年,针对迎奥运,我们指导学生研究福娃,创作童话作文。

    3.留心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我们发现学生有点会或根本不会观察的情况,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引导学生观察。

    理论依据:《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应当久久注视你所要表现的东西,发现过去任何人没有看到过和说过的形象和式样。”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呢?是没有内容与众不同平时对生活留心不够,他们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呢?课题组的陈淑娟老师的做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平与众不同学生到校园、社区去走走看看,同时启发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要有一定的结果和收获;观察要善于抓住它的不同地方,抓住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观察,才能对重要部分看得细,体会得深,写成的文章才会有特色;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表达时才能做到层次清楚。

    4.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水平。

    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课题组的老师结合学校的常规听课和语文教研活动,先后进行了多次作前指导和作后评讲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也开始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准备—作前指导—批改—讲评”这是大部分老师们过去直至现在还常用的习作教学的操作过程。如果这种过程变为程式化、刻板化就不利学生自由表达。可喜的是我们课题组里有一些老师的作文教学有了一些可喜变化。

    一是注意习作教学的即时生成性。就是在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变化,及时调整和创造习作的契机和题材,让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胡泽华老师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后,让学生悟读,读到火候时再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大家参与,再进行评点。同学们表演惟妙惟肖,点评时妙语连珠。胡老师觉得这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于是乘热打铁,要求大家写篇观后感,可写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也可写看表演的感想。学生在心情愉悦、思维流畅的情况下写作,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

    二是开始重视习作的个性化。习作的共性化是过去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现象,这与教师的单一的命题、格式化的指导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习作的灵气。在“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入体验,努力捕捉生活体验中的灵感(或某一点深刻的感受),并以此来组织材料。另外,我们在作文课上出作文题目时,定位在实实在在的普通生活之中,多出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还倡导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三是提倡多样化的评价。开展“基于生活实践的作文教学的研究”以来,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仅用传统的通过书面形式对习作及其过程、态度、方法评价,还采用口头评价、同学互相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作出多方面的评价。评价中,我们还倡导形成性评价,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搜集起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选。这样既可看到自己习作进步的历程,同学间也可相互观摩、学习。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出版、发表的成果、已产生的实践反映及专家、行政领导的评价等,已发表的论文,请注明发表的时间及刊物)

张春华

2007.9《话说重阳》获课件评比三等奖,《放飞学生心灵的风筝》获全国一等奖,2007.12《走进安徒生》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钱惠华

2008.8《让课堂多一些精彩》获三等奖,《关注学生状态优化教学设计》获二等奖,2007.12《走进安徒生》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蔡小玉

2007.10《嫁于春风还需媒》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安徒生童话精选主题阅读活动设计》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7.11《让语言为课堂教学增色》发表于《教育艺术》,2007.10《童心只是玻璃杯》发表于《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8《有感于老师的爱像阳光普照》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7.10《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8.5《科普童话教学要充满情趣》发表于《教师教育》,2007.12《意味情味文味—对科普童话阅读教学的思考》获区一等奖,2008.8《播撒“爱”的种子孕育和谐心灵》获三等奖

孙亚珠

2008.5《我们身边的文明》《小活动大收获》市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俗情俗趣》市电脑制作三等奖,2007.11《老师带头做值日》区三等奖,2008.2《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市三等奖,2007.12《彰显特色充满灵韵放飞个性》区三等奖,2007.11《开清渠引活水》市三等奖,2008.10《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三等奖,2007.8《放飞心灵放飞智慧》获二等奖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六次研讨会中获一等奖,《归真,还阅读以生命的灵性》获“师陶杯”三等奖,《敞开网络门拓宽写作》获“师陶杯”三等奖,《让语文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活水”》“师陶杯”三等奖

 

2008.10获第二界武进区少先队“五彩杯”“十佳魅力辅导员”称号,2008.9获常州市首届“小学语文课程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二等奖,2008.11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陈淑娟

2008.12《在快乐中生成作文,在作文中品味快乐》获区“教海探航”一等奖,2007.9《诱导写话欲望,体验写话之乐》获区“教海探航”二等奖,2007.12《浅谈习作兴趣的培养》获区三等奖

吴蓉梅

《谁当光荣升旗手》发表于《常州晚报》,2008.8在时代学习报社第二节届母语文化节知识竞赛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2008.10《其实爱他并不难》获区二等奖

王丽珍

2008.8《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获级三等奖,2007.8《“读”出一片新天地》获级二等奖,2007.11《“意外”演绎着精彩》“师陶杯”二等奖,2007.12《梳篦留香》区二等奖,2007.12《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童话世界》获区一等奖

胡泽华

2007.12《走进“养蚕”的世界》获区二等奖,《建构主体的作文教学网络》获“蓝天杯”三等奖,《浅谈作文网络教学的建构》获区二等奖

朱丽敏

2008.8《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作文教学新天地》获二等奖,2008.8《润“笔”细无声,让学生乐写作文》获三等奖

王海霞

《巧妙引导,以情激趣,乐学乐写》发表于《学习方法报》,《“红花”还需“绿叶”配》发表于《学习方法报》,2008.8《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作文教学新天地》获二等奖,2008.8《润“笔”细无声,让学生乐写作文》获三等奖

夏海燕

2008.8《让花儿在这里绽放》获课改教育论文优秀奖,2007.11在“文明交通伴我行”征文活动中获指导奖,2006.10《“心”与“心”的较量》获三等奖,2007.9《心灵对话,让“人性”流淌》获区“教海探航”一等奖,2008.8《画龙点睛》获三等奖,2007.12《巧用方法,在应当点拨处点拨》获区三等奖

孙娟春

2007.8《网络技术条件下写作教学的独特优势》获课改论文优秀奖,2007.12《重积累,促思考,乐表达》获区三等奖

周华娴

2007.9《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获区“教海探航”一等奖,2007.12《让鸟儿自由翱翔》获区一等奖,2007.12《创造富有“情趣”的课堂》获区二等奖,2007.8《走出课改的误区》获优秀论文奖,《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获优秀论文奖

唐友芬

2007.12《寻求课堂教学的和谐》获区三等奖,2007.12《为我所用,为生所想》获区二等奖,2007.12《捕捉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点》获区二等奖

王春华 2007.12《玩鸡蛋,花样多》获区二等奖,2007.12《小鸡蛋,学问大》获区一等奖,2007.12《启蒙作文,童话入手》获区一等奖,2007.9《教育研究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获区“教海探航”二等奖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有步骤地深入研究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还缺少严密的计划,缺少教育科研的手段与方法,作文教学的实效还有一个过程。

    2.把具体做法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或归纳成行之有效的经验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功底。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生活实践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培养学生感悟力和表达力;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培养洞察力和鉴别力;尤其要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拓宽作文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作文,运用作文,丰富知识,提高素质。要加大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课题研究后期的学生作文水平的调查。在各方面作好准备,认真做好结题工作。

六、评估小组意见

 

 

 

 

 

 

 

 

 

 

 

 

 

 

 

  

 

 

 

 

 

 

 

 

 

 

 

 

 

 

 

 

 

 

 

 

 

八、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评估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盖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