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评价观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zhanghonglin
                    转变评价观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苏省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张红林

    摘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关键词: 参与 评价 课堂教学 优化 能力

    课程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感觉到,评价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由于长期受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于等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们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可能也不知从哪儿下手进行反思和评价。对于自己是否理解了知识、是否掌握了技能和方法,也没有必要去思考,反正会有人告诉自己考试的结果。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不特别重要,而被动等待的那个结果却很被看重。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
    怎样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学生,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实验教师的责任。
笔者近几年观察了大量的课堂教学。综观这些课堂教学,发现这些课所呈现和蕴涵的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是: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不论是评价的主体,还是评价的客体都显得单一与不足。
    2、评价内容浅显,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对于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方面没有评价。
    3、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课堂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模式,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为什么要改革课堂评价?
    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人本思想最本质的体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其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使自己从讲台上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①学生自评侧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自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下阶段的学习方向。 
在自评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学习情感与策略方面,包括是否带好学习用品,上课有无迟到早退;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模仿;上课是否大胆发言,声音响亮;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则包括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是否能大声地唱出所学的英语歌曲,曲调准确,英语的语音基本正确。 
    ②学生互评主要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应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在互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学习情感与策略方面,包括是否高高兴兴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听同伴发言;是否能诚恳说出同伴在英语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否虚心接受同伴的评价;知识和技能方面,则是能否快速看图说词,语音基本正确以及能否分角色扮演对话中的任务并积极地参与表演。 
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同时,教师要始终站在“引导者”的地位,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自评、互评之后,教师要做好小结,表扬爱学习、肯动脑、胆子大的学生,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评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才会被拉得更近。 
    教师的评价不要总是“Good./Verg good./Great…”这些单调的词,要多给被评价者有内容的指导、评价和鼓励,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改变以往评价即批评、评价即否定自己的消极想法,转变角度,让他们渐渐认识到评价即激励、评价即肯定自我,逐渐建立学习的信心,做到求知不畏困难、不畏嘲笑、不畏失败,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

    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的优势
    1、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彼此交流议论,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评价意见的活跃交流,改变了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在这时,学习不再是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而变成了受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驱使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因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有了同学、老师对自己肯定的评价和鼓励,从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增强自己学习英语的信心,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学生无论是在回答问题、表演还是在小组讨论、创编英语小对话、小故事方面,都存在着评价、竞争的意识,从而为自己设定榜样、目标,进而向着目标前进。
   另外,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评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
  2.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上这种单一的师生授受关系,它给课堂学习注入了全新的元素和动力,这就是来自同龄人的启发和互动。
  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反馈老师引导的平行双线型的学习,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这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化的学习体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不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参与评价中培养了合作互助的品质。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评价,共同讨论,他们团结合作,坦诚交往,互相帮助,欢乐共处。他们在这共同学习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生参与了评价,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集体中的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3.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构成成分就应当包含着自我评价的成分。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评价能力是教育目标六个层次的最高层次。
参与评价的本身,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寻求知识,而发现其涵义、重点、原理后,以自己的学习所得作标准,评判他人的过程。学生评价别人的过程,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这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发表自己不同的独特见解,最后创造性地解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发表评价意见,促进了自己分析事物、推理判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分析别人语言表述的完整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与别人交流议论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路,触发了灵感,启迪了思维的创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不仅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使教师从中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使学校及时了解新课标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改革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和方法》,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1999年
3.《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教师指导用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4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