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俗风情,开发校本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读陈冉《村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摘要】 村镇小学初始阶段的语文教学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呼唤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我镇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为蓝本,挖掘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所蕴涵的大量语文信息,与校园文化、语文教材、课堂相整合,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发并形成自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地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品析文献,找寻理论的导航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各种文献的学习,积极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并在整合重组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的框架理论。 2、琢磨教材,延伸教材的内蕴 3、改变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4、实践历练,拓展学习空间。 5、浓妆淡抹,创设多彩校园 6、融会地资,构成特色课程 【反思记录】 语文课程资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极为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作为实践性强的语文课程,只有广泛地开发与利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并在实践中获得人文熏陶,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基础。 在学生的生活周围,优美的自然风光、珍贵的文物古迹、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就成了得天独厚的地方性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有效地对此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机会,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我们学校所在地横林镇,是文化名城常州地区的一个古镇,有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演进的真正见证者,其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及对当地人民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是各种共用教材所无法取代的。学生作为远未定形的生命成长体,只有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认识家乡、认识自我,并产生强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无可非议地肩负着组织学生亲近文物古迹和沐浴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为新时代中光辉灿烂的横林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的背后,无不蕴藏着各种动人的神奇传说和历史典故,其同样可以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下深深的“家乡”烙印。 我们改变以往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在课前、课后收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又能消除“高耗低效”的现象。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我们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的成长。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