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汤圆 吃汤圆”活动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夏海燕 同学们,自古以来, 做汤圆、吃汤圆 过渡:同学们,每逢元宵节,我们的家里都会烧汤圆,吃汤圆。大家说说为什么我们要吃汤圆吗? (学生各抒己见,“吃汤圆,好团圆”、“预示生活的美满、幸福等”) (1)、今天老师准备了面粉、芝麻、豆沙,我们就一起来做做汤圆。好吗? (齐声高喊:好)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把手洗干净,一起来做汤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老师巡回指导和面,包馅。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打下手、有的固定容器、有的搅拌馅。 注意:和面时注意水温,小心烫手。 包馅也不要太贪心,别太多,又不要太少。 (做完之后。比比哪个组的汤圆包的最圆。) (3)、师生合作下锅煮汤圆; (4)、吃汤圆:(感受自己劳动所得带来的快乐。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5)、吃着自己包的汤圆,大家来说说为什么在元宵节要吃汤圆?(讨论) (4)、谈谈跟元宵有关的奇闻逸事。 《我们的节日》P27:“元宵节的神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系列活动小结:(夏海燕) “节日”离学生的生活是这样的近,学生仿佛每天都在过节。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节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只停留在吃喝欢乐的表层体验上。其实节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涉及自然界的发展变更、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内容。这次的活动借助于学生对节日的向往和对过节的兴趣,在教室里再造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更使教材真正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继续巩固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体验和表现的过程中,了解各地元宵节日习俗,亲身感受风俗习惯,以便有意识地学习关注生活。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于元宵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元宵及汤圆的各类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提高了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制作的汤圆成了学校“美食坊”的又一美食,为制作烤、蒸类食品提供了范例,学生们兴趣浓厚,并积极要求继续研究其他传统节日。这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真正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的教学理念。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最难的就是去探究,忽视生活,而我这堂课体现了生活,体现了体验,体现了探究,体现了践行。以实践为主线,突出了主题。 我们围绕元宵汤圆的主题搭建了三次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实践。1.做汤圆 2.说汤圆 3.品汤圆 以学生为主,充分开发我们的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家长与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制作汤圆)、社会资源(汤圆师傅来指导制作过程)、课堂资源(做完汤圆让学生在课上谈做汤圆的快乐感受),让学生有了一次全方位的实践展示,也是让每一位收集了元宵文化的学生有一个研究的落脚点,并在这一个据点上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去发现、挖掘。 通过活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提高,感受并撷取传统佳节所孕育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激发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自豪之感,提高了文学素养、个人素质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养成积极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的品质。 通过几年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我也深深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乎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而是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种种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一种关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在课题研究中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开展调查,以及调查材料和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小论文的撰写等工作,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在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他们有一种冲动和渴望: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感受跟他人分享。由学生自己组织一次课题汇报:各课题小组的活动介绍、成果展示,正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而且在相互交流中,还能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当学生学会了独立的思考、慎重的选择、积极的探索、勇敢的进取、自主的选择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起不可推诿的责任,从而能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实现自己真正的生活,并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