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元宵,学语文 ——元宵节语文实践活动 一、活动设想: “节日”离学生的生活是这样的近,学生仿佛每天都在过节。但是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节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只停留在吃喝欢乐的表层体验上。其实节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涉及自然界的发展变更、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内容。这次的活动借助于学生对节日的向往和对过节的兴趣,在教室里再造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更使教材真正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继续巩固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体验和表现的过程中,了解各地元宵节日习俗,亲身感受风俗习惯,以便有意识地学习关注生活。 二、活动目标: 1.体会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2.在元宵节活动中能表现出探究的意识,发现元宵节活动的新鲜事,有趣事。 3.学习收集与元宵节活动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的意识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态度。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 1、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感受元宵节的热闹氛围。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的意识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态度。 活动难点: 1、学习收集与元宵节活动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料。 2、体会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四、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元宵节的图片资料 2、向父母和其他人了解其他地方欢度元宵的习俗; 3、布置教室,请学生将收集的图片资料布置教室,营造庆祝元宵的氛围。 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元宵的道具,拍摄庆祝元宵活动的影象制品(灯会); 五、活动方案: 课题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 (同学们齐声高喊:好。) 活动方案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节日的回忆,关注节日的内涵。 做汤圆、吃汤圆 过渡:同学们,每逢元宵节,我们的家里都会烧汤圆,吃汤圆。大家说说为什么我们要吃汤圆吗? (学生各抒己见,“吃汤圆,好团圆”、“预示生活的美满、幸福等”) (1)、今天老师准备了面粉、芝麻、豆沙,我们就一起来做做汤圆。好吗? (齐声高喊:好)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把手洗干净,一起来做汤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老师巡回指导和面,包馅。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打下手、有的固定容器、有的搅拌馅。 注意:和面时注意水温,小心烫手。 包馅也不要太贪心,别太多,又不要太少。 (做完之后。比比哪个组的汤圆包的最圆。) (3)、师生合作下锅煮汤圆; (4)、吃汤圆:(感受自己劳动所得带来的快乐。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5)、吃着自己包的汤圆,大家来说说为什么在元宵节要吃汤圆?(讨论) 活动方案二:说说:我们常州是如何度元宵的。 (1)、同学们,元宵节那天,我们全家在家里烧汤圆、煮汤圆、吃汤圆,那么你看到的我们常州是如何度过元宵的呢? (学生讨论:做灯笼、赏灯会、猜灯谜) (2)请学生各抒己见: 看过灯会的同学时说说灯会的见闻,说说有趣的、难忘的事; 请猜过灯谜的同学给我们也猜几个灯谜。 做灯笼的学生说自己的灯笼的美丽。 另外有与众不同的活动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方案三:简单了解各个地方的 元宵节的不同习俗 过渡:自古以来, 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学生自由地相互参观,评说。) (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 活动方案四:学生看老师拍摄的影象制品 向学生展示老师在元宵节那天采集到的城区庆祝活动的现场情况。 让学生感受元宵节的欢庆场面。 活动方案五:学习诗词佳句 诗一: 元夕 诗二: 元 宵 欧阳修 唐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满树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晨。 (老师作适当的解释。) 活动小结: 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元宵节,祝大家身体健康!元宵节快乐! 附:(学生体验习作) 难忘今宵(严梓怡)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元宵节。在这一天,我们过了一个幸福、甜蜜的节日。 齐心搓元宵 老师发给我们一块和好的米粉,我们把它分成了七份。我捏了一小块米粉团放在手心,另一只手一盖,均匀地搓了几下,它摇身变成了又滑又嫩的白珍珠,就这样,接二连三地做了起来……米粉硬了,我再把它重新揉成一个米粉团,然后,把它搓成瘦高个儿,继续开工。最后,我们还加进自己的想像把剩下的米粉做成许多形状不同的,有趣的“创新元宵”,步步高升(鞋子)、恭喜发财(元宝)、一帆风顺(小船),吉祥三宝都齐全了,大家看着自己做的汤圆儿,都开心得乐开了花儿。 2、焦急煮元宵 杨裕嘉把我们一组做好的元宵端进厨房去煮。一位王爷爷在帮我们煮汤圆。他先把元宵倒入国内,用一把大勺子在大锅里均匀搅拌。一旁还有位阿姨,她在忙着做红糖汤。有的同学端着盆,踮着脚尖在看王爷爷煮汤圆二,有的在看阿姨做汤。人是一群接着一群,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我们的“小白胖子”终于下锅喽!看啊,白珍珠在锅里上下翻滚,一会儿就沉入了锅底,没过多久它们就浮了上来。 3、甜蜜吃元宵 杨裕嘉端着元宵走向我们桌,我们把碗放在她门前,让她来分,她仔细地白汤圆分给每个人,那些小胖子一个个滑落在碗里。“嗯,还是自己做的好吃些。”朱漪柯笑着说。我也尝了一粒,那元宵糥糯的、粘粘的、滑滑的,一不小心就会滑进肚子里。吃着自己做的元宵,味道就是不一样,那么甜,那么香,这个味儿就是棒! 今天,我们品尝了自己的成果。我们个个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横林实验小学 五(5)杨裕嘉 好说歹说,爸爸终于答应在寒假最后几天带我去淹城观看自贡彩灯,我太激动啦! 汽车刚停下来,我远远地就看见一堵饱经沧桑的城墙,城墙顶端写着几个大字:春秋淹城遗址。数十条由红灯笼组成的“火龙”挂在了城墙上,好像一条条彩带似的。往里面走,哇,处处都“张灯结彩”,把淹城照成了白昼。哈哈,恐怕过年也没这么热闹吧! 前面的一组“八仙过海”做得惟妙惟肖,令大家赞叹不已。咦,远处怎么传来了打呼噜的声音?我循声走去,呵呵,原来是“猪八戒”醉倒在了花果山。巨大的“老猪”躺在那儿,嘴里传出“呼呼”的响声,最有趣的是他的肚子还在那儿一起一伏,真逗人!瞧它那睡意正酣的形象如此逼真,起初,我还误以为是人扮演的呢! 哇噻,那儿怎么围了这么多人呢?我拉着爸爸的手往人堆里钻,等我挤到前面一看:噢!只见一排桩子立在那儿,喷出美丽的烟火来。这时,只见几个穿着红短裤的人举着一条“龙”在那儿转,“龙”还在闪闪发光哩!就在此时,我看见三个不同的地方有三个人从“炉子”里拿出一个“火球”,向上一扔,再拿棒一敲,天哪,“银花四溅”,色彩绚丽、缤纷得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不禁感慨“这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哪!” 再往前走,是一个巨大的观音菩萨。南海观音身上耀着彩光,手里拿着一个净瓶。慈眉善目的菩萨手里那个净瓶,时不时地还会喷出像雨一样的净水哩!我并不躲闪,只为“享受”那神仙才拥有的夜光澡! 还有什么“董永和七仙女”、“福禄寿喜”、“孔雀公主”等许多好玩好看的彩灯让大家瞠目结舌、拍案叫绝。我不禁入了迷,依稀听见,爸爸在催我回家…… 淹城观灯(张天豪) 俗话说:“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传说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就是周成王时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的奄国君王,被周成王所灭后,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 因为古代三点水的“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传至今,所以才有“淹城”这个名字。这不,今天,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就来到了这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淹城。 来到门口,只见厚重结实的石墙上写着“春秋淹城”几个大字。进入城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长长的护城河,河里鱼儿在快乐地嬉戏。穿过石桥,还有两条护城河,包围了这寂静的古城…… 离开城内,只觉得背后有五彩缤纷的光芒在闪烁,哦!原来他们在举行自贡彩灯狂欢节哩!我们急忙赶到入口处买了门票便走了进去。首先出现在我眼前的是“神龟救奄”彩灯。只见一只红黄相间的神龟背上驮着奄君等七个人:有的抬头望月,有的低头沉思……个个制作得惟妙惟肖,游客看了,无不啧啧赞叹。但要说我最喜欢的彩灯,就要属“七仙女下凡”了。瞧!六个仙女站在云雾上,低头焦急的看着正缓缓下凡的第七个仙女。而七仙女却面带笑容,因为它终于可以和丈夫董永团圆了!除此以外,还有“天坛”、“天安门广场”、“福禄寿喜”……数不胜数的彩灯个个都让人赞不绝口。 一秒、两秒……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终于,彩灯会的大型节目——火龙表演开始了!只见六七个戴着红头巾的演员们用竹棒顶着一条火龙跑了出来,他们欢快地跳着舞,火龙也跟着左右盘旋。而其余的演员们分别站在三个火炉旁,通过管道喷射出如喷泉一般的烟花,直冲云霄!更精彩的是那绚丽的烟火:一个演员先用铁钳子从火炉里取出一块烧红的木炭,往空中一抛,再由另一个演员用木板一拍,就将这原本不起眼的木炭拍成了美丽的烟花……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时光老人就已经走远了,而我,仍在被着寂静而又美妙的古城深深吸引着…… 活动后的反思: 1.适当扩展,体现创造性。 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教材富有弹性,给教师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针对元宵期间农村孩子随大人去城区赏灯的现象,增设了老师的影象制品的内容以及在班级里布置庆祝元宵节的场面,使教材真正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2.在观看老师拍摄的影象制品中,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 庆祝元宵的灯会在萧山每年都举办,有六成意识的学生参加了赏灯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唤起小朋友平时随父母看灯会的经验,学习、探究在人多拥挤环境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移情体验: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你 3、学生通过制作汤圆,提高了动手能力,也从中感受到在欢庆的背后蕴涵着辛勤的劳动。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