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课题申报后,学校将《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这一市级立项课题纳入三年主动发展计划之中,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的培育,学校办学品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高度重视。蔡小玉校长要求全体行政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全程关注课题研究进度,加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导管理力度,扎实推进课题研究。要求校长室把好课题研究制度管理关,教导处、教科室把好课题研究业务指导关,总务处把好研究活动后勤保障关,始终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做到位。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我校以《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题研究责任到人。我们还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激励教师认真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做出成果。
我们严格遵守课题小组例会制度,定期举行课题小组的沙龙活动、读书研讨活动,二周一次的例会加强问题的研究,追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研究。我们对本课题与学科结合不强,如何深入开展研究,做出体现课题特色、价值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多次讨论,碰撞同伴的智慧,发掘研究的亮点。我们用制度说话,用规范管理,渗透人文的关怀,充分调动研究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较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保障我们在摸索中的研究少走弯路,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之路走的更加平稳、扎实。
(二)多元学习,提升素养,健康推进课题研究。
我校的课题研究在学习中建立、成长、完善,相伴而行,只有主动地学习,我们的研究才不会失去理论的指引和明确的方向。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从单纯的教学执行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1、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了《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流程》、《走近校本课程》等多部理论专著,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民族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等一系列理论文章。针对教师问题意识不强,行动研究能力提高不快的现实,我们一次挑选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帮助教师认识自身不足,提高理论修养,并根据先进经验矫正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行为。如:《从活动到课程:课程是发展历程,而非既定模式》、《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浅谈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论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等同时,我们邀请专家引领,从学校行政到一般教师都接受课程理论的培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我们还要求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主动学习,撰写学习心得,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践。这些学习伴随着我们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教师的理论素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关于课题确立时出现的一些难题,尽管经过课题组成员或学校同事的商讨,但依然不能解决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我们及时邀请常州市教育局徐惠仁主任来校指导大家进行选题以及确立研究内容的讲座,引导大家从地方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开展研究课活动。指导大家写好研究论文、教育叙事,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3、同伴互助,沙龙研讨、读书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方式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的沙龙活动,让大家谈从杂志中学到的科研方式,谈自己读了先进的研究类文章的收获与体会,促进教师将理论与研究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将其内化,积淀,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组织大家开展沙龙研讨活动,让大家讨论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众人的智慧,推动研究深入,而研讨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高的过程。我们骨干小组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课,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起反思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困惑,一起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课题健康、稳定地发展。
4、做好课题网站工作。我们及时和学校信息处的孙波老师联系,在他的帮忙下制作好了课题专题网站——民俗节日网,及时上传课题研究的文件材料和研究过程性资料,实现了课题网络化管理。网页制作优美,既便于交流,又很好地宣传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立足实践,创新思路,开发节日民俗校本课程。
在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我们主要从“节日民俗”方面内容入手,主要研究的是“节日民俗”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结合本地资源、学校实际和小学生特点,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根据活动课程的理念及学生认识等心理特点,研究确定每一学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阶段目标。
目标架构
总体目标
1、知道传统节日有哪些,每个节日的由来,古今习俗的变迁,及古今有哪些节日习俗活动,包括文化活动;
2、参与节日习俗活动,感受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氛围,培养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
3、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育民族文化意识与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
分段目标
低(1、2年级)
1、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能背诵相关节日的诗词一至两首。
2、参与简单的节日习俗活动,掌握简单的节日习俗劳动技能;
3、对节日习俗活动有感知、认识、参与的兴趣。
中(3、4年级)
1、了解家乡节日习俗活动的种类及活动过程,能诵读相关的节日诗词;
2、参与各项节日习俗活动,会上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会参与节日习俗活动;
3、乐于参与节日习俗活动。
高(5、6年级)
1、熟悉家乡节日习俗活动的相关知识;
2、能开展相应的节日习俗调查研究活动,能明辨节日习俗活动的优劣。
3、能自主参与各项节日习俗活动。
内容架构
春 节 元 宵 清 明 端 午 中 秋 重 阳
看春联 元宵猜 清明来历 端午童谣 中秋传说 重阳习俗
话春联 灯谜
大年初 吃元宵 清明习俗 端午诗歌 中秋月饼 重阳诗歌
一拜年 话元宵
除夕之夜 做元宵 放风筝 端午习俗 诗意中秋 又到重阳
走亲访友 做花灯 话风筝 粽子与端午 中秋话团圆 重阳敬老
话新年
2、 “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1)设计制作专题网站,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的节日习俗知识与文化呈现在网上,在便于师生感受相应的节日习俗知识文化,开展相关的习俗活动。
我们选择典型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进行了“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专题网站的设计:
“金钥匙”:主要为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设计
“知来历”:相关节日的来历、传说等;
“看习俗”:相关的节日的习俗活动、风土人情;
“读诗文”:与相关节日有关的诗词、散文等;
“动手做”:与节日相关的物品的制作方法的文字各视频资料,以及学生制作的小报等;
“谈收获”:师生谈组织或参与活动的专题日记、教学反思等。
(2)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我们课题组围绕“家乡传统节日” 开展了许多的专题实践研究活动,学生一方面进入校“民俗文化”专题网站进行相关节日习俗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调查、采访、收集本地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每个节日开展了许多专题实践研究活动。围绕春节开展的活动有《红红火火中国年》、《贴窗花》、《春联》、《元宵灯谜》;围绕清明开展了《清明寻根》、《春风里的清明节》、《放飞心情》、《放飞心灵》等活动;围绕端午、中秋、重阳还开展了《粽子飘香》、《编网袋,做香包》、《中秋话月饼》、《诗意中秋》、《中秋月圆人亦圆》、《话说重阳》、《重阳畅想》、《温馨重阳》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调查收集了各个节日的来历和饮食习俗、礼仪习俗、娱乐活动等一些传统习俗。他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过春节都很隆重;清明节上坟扫墓,怀念逝去的亲人;端午节包粽子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合家团圆;重阳节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孝敬老人等等。他们将收集到的材料筛选整理,进行故事交流,开展演讲比赛,亲自动手尝试等方式,使得我们的研究获取更深厚的人文底蕴。学生们整理的材料虽然稚嫩,创作的作品虽然还不够精美,但他们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了家乡的文化特色,得到精神成长的熏陶。
例:中秋节我们组织开展了“中秋月圆人亦圆”专题活动。围绕活动方案,学生利用双休日主动调查、询问、体验“中秋”风俗。他们仔细观察月相变化,收集了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吟诵了中秋诗歌,了解了月饼的种类和做法,跟爷爷奶奶学做糍团饼。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始交流体验、展示收获。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了低年级同学的讲故事比赛,中年级同学的诗歌朗诵比赛,四(3)班同学在孙娟春老师的带领下去麦香城学做月饼,全校同学开展做糍团饼比赛的活动,五年级同学在中秋夜聚集在校园里举行赏月赛诗会。活动中他们还用手中的彩笔绘出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绘出了今天人们登月不在是传说的现实;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从孩子们纯真的心田溢出;一张张图文并茂的中秋小报出自孩子们稚嫩的小手……这一系列的活动赢得师生和家长的赞叹,让孩子们在亲力亲为中获取对民俗文化的刻骨记忆,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文化现象,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充满兴趣与激情、探索与创造,通过经历、体验、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交流和独立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地继承、发扬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民俗节日的文化精髓,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开展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经过反思,立足课题研究实际,实现了与学科的较好整合,较好地解决了我们课题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拓展了我的研究领域。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民俗文化精华的内容,譬如苏教版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四上《春联》一文及单元训练中简单的对对联,苏教版四下《但愿人长久》,苏教版五上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等,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能有机地结合“民俗文化”专题网站上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或由文本学习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我校耿明霞老师在执教《春联》一文前,让学生上专题网站阅读“春联集锦”中的内容,在学习理解“春联”内容特点、形式特点时,适当地补充有关春联,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本的特点。再如,濮群老师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最后设计一项“中秋诗词阅读”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
3、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研究。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管理是否到位是个关键。如何能将此课程向管理出效益呢,我们将企业项目管理理念引入该课程的管理,认识到这种管理方式至少具备以下几条先天的优势:
首先,让整个过程有序、可控。采用项目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有计划、有控制,结果有评审,历史工作可追溯,目标质量通过测试检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有保障。
其次,项目管理让活动成果有保证。活动成功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包括:指导人员能力、相互协作、态度、监督、检验、改进、发布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活动成效都会受影响。高效率的项目管理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项目管理能有效使用导师团资源,确保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按期完成,同时可以加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教师的团队合作,提高项目团队的战斗力。
最后,项目管理将管理的重心下放到教师个人,下放到一个教师群体,这样就分解了学校管理部门的压力。至少,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必事无俱细地过问、关心了,因为,有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在关注,有项目团队在关注,课程管理部门要做的是过程中的一些工作指导及对该项目启动阶段的论证与完成以后的综合评估。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此管理方式有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其策划、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2)必须健全项目申报统一备案制度。建议学校设立类似于项目管理委员会或项目办公室一类的机构,今后无论是哪条线上的项目,无论是对外申报的项目还是校内的项目,均应在该机构统一备案登记。
(3)制订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学校借制度建设的契机,逐步完善各类项目管理机制,具体如: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监管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文档规范制度,项目考核奖励制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