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设计方案)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礼记》日:“入国而问俗”;《札记·王制篇》云:“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候,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俗”。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我们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期盼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理性思考 1、有关概念界定 (1)“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 (2)“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 (3)“民俗文化活动课程”:是指以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教育内容的,具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规范的课程体系。 (4)“人文素养”: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审美等等。人文素养的外延应该包括诗文素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作为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我们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的探究意识、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思想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魅力。 2、开发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②民主性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本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的培育。 ③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④生成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3、研究目标 ⑴总体目标:体验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 ⑵具体目标 ①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学校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②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③通过研究,培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三、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根据课程理念,我们着重组织从以下三大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 第一块是研究制定目标与内容体系,二块是研究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第三块是研究管理策略,包括评价管理。 1、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根据活动课程的理念及学生认识等心理特点,研究确定每一学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阶段目标。低年级侧重于认识民俗文化的兴趣;中年级侧重于培育学生热爱民俗文活动的情感,高年级侧重于培育学生参与优秀民俗文化活动的能力与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 在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将着手从“节庆民俗”、“民间活动”、“地方戏曲”三方面开展内容的研究。 2、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时间,主要开展民俗文化趣味识字活动;中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开展各类民俗文化娱乐性主题活动;高年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主题性探究活动。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识本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譬如:节日民俗、锡剧学唱、民间腰鼓等,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从中受到有浓郁特色的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在积累文化的同时,增长实践能力,陶冶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3、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研究。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理念,我们将着重做好两方面的管理研究工作: ⑴加强过程管理 a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程开发组,加强校本研究。 b期初,各开发组根据上述两项研究要求,提交开发方案(课时计划、主要内容、预期目标、教学用具等) c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论证、批复。 d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时数、教案检查情况进行月公示。 e每学期期未,学校组织统一考核。各年级段组织师生成果展示。 f对校本课程开设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评教评学满意率为优者另外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⑵构建评价体系 a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评定,分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成果三方面评价。评价以学生评教、学校检查等方式进行。 b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将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师评、生评、家长评相结合,侧重于学生自评与互评。使评价活动所发挥的诊断功能能为学生学习优秀民俗文化真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活动,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展开实证研究。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7.02——2007.03)准备阶段,学习理论,完成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2007.04——2007.07)按课题方案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目标研究,撰写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2007.9——2008.06)按照课题方案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研究,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四阶段:(2008.09——2009.12)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保障措施 1、该课题由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校长蒋文伟领衔主持。蒋校长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研究水平,曾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且成效显著。 2、课题组绝大多数成员获得过常州市级荣誉称号,为我校的骨干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和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有不少教师曾独立承担过各级课题研究项目,并取得相关科研成果。 3、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五个一”活动: ●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月月谈”,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 ●每月填写一份“课题记录卡”,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课题组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两节实验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自我评价表。 ● 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和论文,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 六、研究成果与组织 1、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阶段报告。 (2)具有序列性的系列活动案例。 (3)民俗文化活动课展示。 (4)教师论文、叙事故事。 2、研究组织: 组长: 蒋文伟 副组长:蔡小玉、孙亚珠 成员:全体老师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