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在教育界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天天在谈减负,可减负总不见多大成效,问题出在哪里?难道限制作业量、限制作息时间就真正能实现减负了,肯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减负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负担,我认为所谓负担就是在没有兴趣、没有需要的前提下要求去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负担。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426页对负担的诠释是:承受的压力、担当的责任、费用等。就这一解释看学生的学习承受的压力来自哪里?家长的期望,因为许多家长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张名片来打造,还有教师的期望,姑且我们不去评价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而家长的需要和教师的期望往往都没有和学生的内需联系起来,没有把学生的学和他将来要担当的责任联系起来,所以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的地位,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为负担了。 自山东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减负增效又吹响了号角,《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9日有一篇文章《上海“减负”重视学生协调发展》,其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将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在1小时内完成……。应该说我们要为此举措叫好,但细想来,对有些学生布置再少的作业,他都不可能完成,因为他不会。而不会的原因是长期学没有兴趣,已经失去学习的意识。因此限制时间不是根本的办法,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阅读反思: 我认为减负的根本出路在于呼吁社会、呼吁家庭、呼吁教师对待学生要像抓成绩一样甚至要超过抓成绩的重视程度来对待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商开发、做事的兴趣、身心健康,把学生的发展引领到内需上来、引领到将来要承担的责任上来,一句话多元教育与教学并重,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学提升人生的质量,没有健全的人格何谈人生的质量,因此发现成功、引领成功、利用成功,以期提高学生做事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内需,时时刻刻引领学生、提醒学生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善于转换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学生,激励成功,当学生的学成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时,学才有主动,学才有兴趣,再加上教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设计,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