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理论透析及其对策 中国教育先锋网 摘录: “减负”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澄清“减负”所要减的负担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减负”的重要意义,避免“减负”工作流于形式大有裨益。这里所指的负担,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主要是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掌握、机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这样就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活力及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上的负担主要是由于学习时间过长、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多造成的,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缩短正常休息时间,减少娱乐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一年级睡眠不足的为44.4%,三年级为48.5%,五年级为58.7%,睡眠不足的学生数量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另外,1993年有教育工作者对10省市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4%,初中生为45.5%。<1>学习负担过重已成为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直接因素。而学生心理上的负担,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等原因,目前尤其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又是造成学生生理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主要是由于学习竞争、升学、就业等压力造成的,当前主要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本人对前途的担忧、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学校提高“三率”(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压力等等。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心理过度焦虑、忧郁,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应仅理解为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它涉及到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也不仅仅是学校要做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它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等几个层面。 反思: 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应对“减负”的内涵持有理性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减少作业量,多开展课外活动”的表面,避免曲解“减负”的真正要义而使”减负”工作停留在肤浅和狭隘的认识上。对“减负”的理解是否正确。从微观上看直接影响到“减负”落实的质量,从宏观上看,则是涉及我国未来教育内涵的基本走向和中华民族国民素质培养的千秋大计。 落实“减负”的对策 摘录: 要使“减负”真正从口号落到实处,首先要求人们转变“教育是对已有文化的传承”的传统教育功能观,转变“用教科书里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来衡量教与学的质量”的传统教学质量观,转变“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传统学生观,最终树立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客观上要求培养的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并在未来社会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21世纪的人才在学校学习阶段不仅要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有能力继续学习和解决在未来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不仅是熟练的知识型或单纯的学术型人才,更是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有着多方面良好素质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要转变观念,从整个社会来讲,也应建立一种多样化的人才成就的价值取向体系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精英式”的人才成就的价值取向,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 反思: “减负”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关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减负”工作的落实不仅涉及到宏观层次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双层次的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涉及到微观层次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操作体系的变化等。为此,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将“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