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课题研究活动安排表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参加课题的老师 活动安排:
请全体课题老师(含一、二年级)调好课务,准时参加活动。 横小减负增效课题组 2011.10.24 小 数 乘 整 数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8-69 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多种计算方法,并感知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通过和整数乘法的比较,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列竖式进行计算。 3、渗透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同学们,秋天到了,好多水果都成熟了,你们肯定都很喜欢吃水果吧!让我们一起去华润苏果的水果柜台逛逛吧!(课件出示带标价的水果图) 苹果每千克3元 柑橘每千克0.9元 现在就请你来买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吧! 学生选择,然后全班交流。择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 例:买了 后来又买了 先自己计算,然后和同伴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预案:(1)0.9×3是3个0.9相加,我可以用小数0.9+0.9+0.9,竖式计算出来就是2.7元。 (2)0.9元就是9角,3个9角是27角,就是2元7角,也就是2.7元。 (3)也可以向整数一样列竖式计算 比较:加法和乘法的竖式计算更简单一些。 二、主动参与 ,体验过程。 1、同学们,今天超市西瓜特价,每千克只要2.35元,老师要买 学生列式,师板书:2.35×3 思考:5元,够吗? 交流:5元不够,如果每千克2元就需要6元。 思考:10元够吗? 10元够的,如果每千克3元,只要9元。 思考:这道题的答案一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3)到底要用多少元,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算。 展示不同的情况: 2. 3 5 2. 3 5 ×3 × 3 7. 0 5 7. 0 5 比较:两种写法的结果相同吗?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更恰当? 对照竖式我们回顾一下计算过程: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的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这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想一想: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时,我们先把它看作什么来相乘?那你觉得什么对齐比较好?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联系我们刚才的估算,比6大,比9小,应该是7.05。积是两位小数。关于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2、那如果我们要购买的不是 你还会采用加法去完成吗?过去我们求几个相同整数相加的和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现在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仍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试一试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4.72×12 2.8×53 103×0.25 告诉同伴,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揭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并揭示课题。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快拳出击 (1)根据148×23=3404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 148×2.3 = 148×0.23 = 1.48×23 = 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然后交流。 (2)练一练 3 . 7 0 .1 8 4 . 6 3 5 × 5 × 5 ×1 . 3 ×0.2 4 同学们,让我们比一比谁的计算本领强。请同学们在书上完成。 校对时,说说是怎样对位的,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 2、挑战自我 你能算出0.12+0.12+0.12+…………+0.12的结果是多少吗? 555个 交流,说说自己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3 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什么物体的速度最快吗? 对,是光。它的速度有多快呢? 是每秒3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0.33千米,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的原因了。那闪电离我们有多远呢? 出示:小华看见远处打闪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电的时间略去不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 (2) 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发表意见。 那怎么才能知道到底有没有在路上加油呢? 通过计算就能知道,如果25×6.8大于200说明不用加油,如果小于200就要加油! 学生通过计算证明自己的观点。 (3)我当小管家 同学们,平时都是爸爸妈妈买菜作饭,今天想不想自己来当回小管家?下面是今日菜场的部分菜价:(元/斤) 猪肉 青菜 鲫鱼 虾 萝卜 鸡肉 卷心菜 9.5 1.5 5.5 15.6 2.8 6.4 1.8 请和同桌设计一份既经济又营养的菜单,并计算出你们所需要的金额。比一比谁的菜单最合理。然后星期天自己去动手实践,做一个能干的小当家。 课作:练习十二 第1题 四、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可别忘了回家当一次小管家哦!下次,去买东西,可要自己算一算哦。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经历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谁答得快又准。 15×4 50-36 90÷3 50×60 500-72 12×30 16+6 68+72 72-36 180÷6 同学们反应真快,接下来让老师看看上节课你们学的怎么样? 2.说出下面计算题的第一步。(多媒体出示,先算那步画横线) (1)6×3+3 (2)70-20×3 (3)155+20×9 (4)46-28+4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只有加减法时,从前往后依次计算。(多媒体出示) 上节课我们学校了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很和运算。(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识 1.教学例题 (1)我们一起去商场逛一逛,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你怎么理解营业员的话?重点理解营业员的话(多点名回答),那你能根据它求出什么呢?(一支钢笔的价钱) (2)要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齐读回答。你能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吗?(口头列式)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可再看场景图的问题) 80÷10+12 12+80÷10 (3)像这两题有除法又有加法的混合运算应该怎么算,你能试一试吗?打开书本32页做在书上。学生试着计算。 (4)汇报计算结果。你先算了什么(除法)因为80÷10是一枝钢笔的价钱要先求。 (5)你发现了什么?在有除法又有假发的混合运算中不管除法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都要先算除法。 (6)你理解了吗?说一说,先算什么?(多媒体出示) 15+64÷4 39÷9+8(先算的用横线画出来) (7)过渡:通过这些题目我们知道算式中有加法还有除法,我们先算除法。那么算是中若是遇到除法和减法,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试一试。 2、教学试一试(重点) (1)读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再看场景。你是怎么想的?请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只列式)学生回答综合算式(教师板书)教师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2)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提问:你先算了什么?为什么?观察上边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板书先算除法)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说一说每一题先算什么,并把先算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板演,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3题。第三题(第一组第一组 第二组第二组 第三、四组第四组) 比一比,同一组中的两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每一题先算什么用横线画出来,再计算。 学生回答,老师讲评。 做“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计每组中哪道题目的得数大一些,再计算。 教师板书(1)300+60×4>300-60×4 (男生做) (2)90-38×2<90-38×2 (女生做) 通过计算来验证是否正确。 4. 做“想想做做”第5题,你能按要求写出算式并计算吗? 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5.做“想想做做”第6题,自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板演,集体评讲。 四、总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实际在口算中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的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我增加了小数乘整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计算小数乘整数可以看成整数的计算。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4、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得了头脑风暴,填写( )×( )=4.8,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学生想了很多,但时间关系,没有能发现所填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的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做一个让孩子学会学习的诱导者 ――“减负增效”专题研讨活动报道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课题老师的积极参与下,我校减负增效教学研讨的热情又一次得到了高涨。 活动的第一版块是聚焦课堂。谈晓丹、 活动的第二版块是对话研讨。在分享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后,我们进行了互动点评。大家对两堂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析。 两节减负增效教学研讨课在老师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不仅放眼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