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安排表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课题老师 活动时间:2011.6.10 活动安排: 请全体课题老师(含一、二年级)调好课务,准时参加活动。 横小减负增效课题组 2011.6.9 记横小统计教学研讨活动 上午,大家在多媒体教室一起观摩了两节研讨课。陆娴静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统计》,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小白兔过生日的场景贯穿全课,既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让孩子们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进行统计的方法,渗透了统计的实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周小燕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平均数》,为学生创设了套圈游戏的情景,在套圈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价值,体验平均数的应用。整堂课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教师的语言规范简洁;学生的学习积极投入。 为了保证统计教学的高效,课题组一致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系统化解读教材。老师们要系统地解读教材,将苏教版教材及人教版教材的“统计”学习内容进行了纵向系统的梳理以及横向的比较,通过自我梳理,老师们初步明确了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及编排意图。 二、结构化梳理内容。老师们对统计内容的整体结构虽然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每一条块的递进目标是什么?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困难在哪里?老师们依然比较模糊。把“统计教学”内容的整体及递进目标进一步清晰化,成为们数学教师的愿望,也是有效展开统计教学的前提。 三、自主实践感悟教学。 因为有了系统的构建,老师们都知道“本年段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清晰的思路带来的是丰富的实践。今天的两堂研讨课,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我们的研究并没有结束,每一位老师会将研究的收获带到自己的课堂中。本真、简约、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数学老师的追求! 《统计》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简单符号(如“√”)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大象爷爷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为它庆祝的事吗?来了那些客人?我们是怎么帮大象爷爷统计出各种小动物来了几只的?(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同学们决定把大家培养成小小统计员,同学们愿意吗?(……)不过,大象爷爷给我们设置了四道难关,只要同学们通过了这四道难关你就是小小统计员了。你们有信心通过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第一关—— (1)师:大家互相商量以下(小组讨论)可以用你们的学习用品来帮忙。 (2)(多媒体演示)放气球,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3)(展示平台)展示和交流学生记录单 (学生评价)你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喜欢? (4)提问: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吗?统计表里的“一共”这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集体交流时提问: a.你们跟屏幕上填得一样吗? b.请你仔细观察这个表格,其中藏了许多小秘密,你能想到些什么? 2.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用符号表示物体的统计方法。(板书:统计) 三、独立活动,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2(出示课件) (1)由教师看周课表逐天报出语文、数学课,学生用画最喜欢的方法记录,并把记录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2)师:两个表中都有空格,可填写其他喜欢的课的名称和节数。 2.完成“想想做做”1。(出示课件) (1)谈话:四人一组,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要求每人轮流报自己的文具,其他人(也包括报的人)用画喜欢的方法记录,把记录的结果填写在表中,表中的“文具”栏里定的是文具的名称,“数量”里只要把整理的数据填进去就可以了。 (2)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看边分、边记。 (3)集体交流,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3.(机动)请学生统计,在一条单行车道上一段时间内各种车的数量。(出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互相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表现如何? 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有条理的运用它。 《统计》教学反思 在琢磨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几年前曾经教学过这节课。因此,借用原来的教案和课件的想法便油然而生。但是,几年过去,那节课在处理上已经有很多地方现在已有新的想法。因此,推翻旧教案、改用新方法的思路便坚定了起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一、情境创设的连贯性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需要直观、感性的东西作为支撑, 在情境创设上也是如此。我采用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穿编本节课。引入部分,白雪公主为小矮人做饼干。“对于饼干盒里的饼干,你想知道哪些关于数学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顿时被打开。饼干的形状和数量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接下来的教学便顺理成章。 白雪公主故事并不是开头的一个引子,它贯穿课的始终。在练习环节,白雪公主想看看大家学习的情况,因此组织了“抛花片”和“课外活动小调查”的活动。 到此还没有结束,最后我还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学生“我最喜爱的小矮人”的调查活动。由于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本环节很遗憾没有到位的实施。 二、 课堂评价的资源化 在我的课堂上很少能见到发小星星这样的奖励性评价,但是这节 统计》的课上,我竟然发起了糖果。熟悉我的同行们一定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糖果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果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就说明,不经常尝到的甜头是非常令人向往的。 我安排发糖果的评价设计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一开始,我设想给孩子发各种形状的饼干,这样评价直接课新授的情境进行紧密联系,课堂更显得浑然天成。可是这样再在课的结尾安排统计环节,学生也许会有厌倦的感觉。因此,我就想到发各种糖果,比如棒棒糖、巧克力糖等等。可是,这样学生就有把目光过于聚焦在奖品上面的嫌疑。因此,最后我决定发不同颜色的瑞士糖,再在课的结尾进行学生手中得的奖品的颜色的调查活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三、 操作活动的有序性 本节《统计》课中,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如何有序地 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显得非常重要。 1. 评价先行 操作活动中的评价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明确了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明确了什么样的表现才是优秀的表现,学生才能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本节课一开始,我除了告诉学生表现优秀的个体可以得到糖果之外,我还特别强调,合作优秀的小组可以得到一颗星星。这样就将个体竞争与集体合作有机结合。 2.明确操作要求 在学生进行小组统计饼干形状的时候,教师在课件上将人员分工做了安排。再让小组长带领成员进行分工。交流好分工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小组合作是一种需要学习和指导的一种方式,否则学生陷入无序那是必然。 3.进行操作展示 学生中的发现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既是对于全班学生学习的促进,也是对于展示学生最好的激励。本节课中我展示了思维学生操作的结果。第一位学生是无序地将饼干的形状杂乱的在纸上记下来。第二位学生是进行归类排序,将三角形画在一行,正方形画在一行,圆画在一行。第三位学生是用画勾的方法记录。第四位学生是用画五角星的方法记录。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进行记录既简单又方便。 反思本节课,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1.如何更大程度地面向全体 在小组合作记录饼干形状的环节,有三分之二的小组非常成功,学生记录的数据是正确的。但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小组由于分工中个别组长出现差错,带来了小组数据的错误。还有的小组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参与小组合作。这些是让我难过的地方。 2. 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调节地更有效 虽然在课前我就预料到有可能预设的内容上不完,再加上课堂上学生对比每位学生的 发现很花时间,但是我仍然觉得问题出在我的驾驭能力上。对于课的节奏的调节能力还要加强。 反思过后,我自己充实了很多。以上所有的内容奉献给各位读者,也希望自己日后看的时候有所得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