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5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zhouxiaoyan

减负增效课题活动安排表

 

今天举行 “实践与综合应用” 减负增效课题教学研讨活动,希望全体课题老师及时调好课务准时参加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上课时间

年级

执教内容

执教老师

执教地点

下午第一节

13001340

三(1)班

周长是多少

周小燕

多媒体教室

下午第二节

14051445

三(3)班

周长是多少

白黎明

多媒体教室

下午第三节

14.551535

评   课

会议室

 

 

                        横小减负增效课题组

                      2009.11.11

 

 

搭建活动平台 提升学生素质

――“实践与综合运用”专题研讨活动报道

最近天气骤冷,连续阴雨,但丝毫抵挡不住我们学习与研究的热情。1112,全体课题老师聚集一堂,进行了“实践与综合”专题研讨活动。

活动的第一版块是聚焦课堂。周小燕、白黎明两位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两堂研讨课,内容都是《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并合理进行分工,大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活动的第二版块是对话研讨。下午第三节课全体课题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活动材料准备充分,活动组织有序,活动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到位。特别是周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收方自如,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敢说敢想,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能充分利用实物投影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操作与比较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同时,大家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教学语言要精炼规范;情境的创设要简约而有效;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等等。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内知识课外实践的平台,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摸索,勇于创新。只要坚持不懈,相信我们实践活动的教学会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教材6869页综合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依次设计了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孩子们最喜欢的数学课莫过于数学活动课,丰富的材料加上有趣的操作,一定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操作活动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学具教具准备齐全。

在围一围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一根30厘米长的毛线,引导学生用这根毛线来围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围之前提醒孩子们围的图形必须两端相连。学生在认识周长的时候已经用毛线绕图形围过了,独立围出一个图形还是第一次。在围的时候,学生围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爱心等,形状不是很多,看来孩子们脑海中的图形比较贫乏,在平时还应多积累些美丽的图形。

在摆一摆这个环节中,我对教材稍做修改,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开进行摆小棒,并设计了相应的表格。对学生来说,摆正方形比较简单,而且一共只有三种摆法,所以我设计让学生独立操作,独自填写表格。大部分同学都只摆出了两种,没有想到边长可以是3+5厘米,所以,我请摆到这种正方形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下进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个正方形是怎么摆的,也为后面摆长方形作下铺垫。在摆长方形时,我选择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小组力量的确比较强大,没过多久,孩子们已经收集了多种摆法。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逐渐将不同的摆法填入表格。

在拼一拼中,要求学生利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形状的的长方形。这个活动显然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一个更能发展孩子数学思维的活动。我借用了同桌合作的力量,组织形式与摆一摆类似,同样为孩子们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有序地填完表格,接着就问孩子们:都是用12个小正方体拼出来的长方形,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在这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关系。

量一量是让学生按要求一条一条边量过去,在量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要按顺序来量,不要遗漏。移一移的方法我作业练习时多次提及,所以在今天问到学生还有什么办法来求周长时,很多孩子已经能应用自如了,因此讲解起来并不费时。

数学终将要回归生活,估一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有作用,本来这一内容要在课上展开,因为时间关系转为学生课后的探索,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课后进行这样一个活动,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觉得这次实践活动就是为孩子们提供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对周长有更深的理解,也能让孩子真实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所以,这样的活动是有意义的!一节课下来,活动内容很丰富,感觉孩子们收获很多,我也从中分享到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周长是多少》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学会了计算周长。今天,我们就要和小兔、小乌龟一起开展《周长是多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小兔给小乌龟设置了四关,只要小乌龟能闯过四关就算赢。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第一关:围一围

⑴ 谈话:比赛开始了,不一会小乌龟就来到第一关:请你用这根线围出你最喜欢的图形。

⑵ 出示要求:①围出的图形要首尾相连。②围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所围图形的周长。

⑶ 学生活动

⑷ 大家想知道你围的图形的周长吗?想一想怎样量最方便。

⑸ 学生测量并汇报结果。

小结:是啊,这根丝线有多长,所围的图形的周长就有多长。

 

2、第二关:摆一摆

⑴ 谈话:我们很轻松的过了第一关,继续闯第二关:这有43厘米小棒和45厘米小棒,从这八根小棒中任选几根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⑵ 出示要求:①在8根小棒中任选几根,在垫板上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②由组长按要求填好1号表格。③看看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⑶ 学生活动

⑷ 学生汇报,如:①我用了()根小棒拼成了(),长(),宽(),周长()。②我用了()根小棒拼成了(),边长(),周长()。

表格

长方形

正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边长(厘米)

周长(厘米)

 

 

 

 

 

 

 

 

 

 

 

 

 

 

 

 

 

 

 

 

 

 

 

 

 

 

 

 

 

 

 

 

 

 

 

 

 

 

 

 

组织交流:你是怎样选小棒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

 

3、第三关:拼一拼

⑴ 谈话:同学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8根小棒摆出了那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乌龟也十分高兴,它信心十足的来到第三关:这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请你用这些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⑵ 出示要求:①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②同桌合作,填好2号表格。

⑶学生活动

⑷ 学生汇报,如:我一排摆()个,摆了()排,长(),宽(),周长()。

表格

长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⑸ 题问:这三个长方形哪个周长最长,哪个最短?为是么他们的周长不同?比较它们的长和宽。

小结:这三个长方形,长与宽不同,所以他们的周长也不同。

 

4、第四关:量一量

⑴ 谈话:小乌龟连闯了三关,正在暗自高兴时,眼前出现了两个图形(课件出示图形)。

⑵ 你能指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板演)

⑶ 你想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巧妙。(把书翻到69页,量一量)。

⑷ 学生活动并汇报

A、一条一条量。

B、移一移,只须量一条长与一条宽。

小结:从这个活动中,我们知道遇到这种不规则的多边形,我们可以通过移边线的方法将它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总结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小乌龟又一次战胜了小白兔,它开心极了,你们开心吗?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估一估:估一估手帕和课桌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周长是多少》教学反思

《周长是多少》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我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活动中积极动脑、大胆操作、合作交流。在汇报时,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整节课的教学结构较合理,教学过程也流畅,。但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待我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

1、问题设计可更明确

在拼一拼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计算周长。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在这一活动上是游刃有余的,但在汇报后,我问学生:这三个长方形都是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为什么他们的周长不一样呢?这是课堂上无人回答,紧接着我便再问:周长与什么有关?比一比长和宽。我连续问了三个目的相同的问题,可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思考。这一环节的问题显得啰嗦而没有指向性。

2、活动方法可更高效

在围一围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一根线围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之后便要他们量出周长,此时我只想到可拉直量,直到听了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想要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可直接将两条线拉直比一比,这样较方便,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3、课件制作可更简约

在最后一张“你有什么收获?”的幻灯片上我制作了一枝笔连续写字的动画,这个动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以致部分同学未在思考问题,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使得这一环节的教学没有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