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减负增效”教学研讨活动 (2010.11.1)
“减负增效”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认识到:要重视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教无定法”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体裁、写作意图和结构特点,才能实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同时,大家也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东方之珠(第一课时) 横林实验小学 朱丽敏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2、学习本课生字,学写生字,重点指导2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田字格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学写生字,重点指导2个字。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14、“东方之珠”。 2、释题。 ①"东方之珠"指哪里?(香港) ②简介香港。(地图) (香港在中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因地产香料,并在此出口而得名。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直到1997年,香港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 “珠”原指珍珠,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珍珠美丽明亮,非常贵重,用“珍珠”来比喻香港,说明它值得珍爱。那么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的珍珠呢?(课件:香港纵览) ④香港不仅繁荣富庶,而且娇小美丽,就像镶嵌在祖国南大门的一颗珍珠。看完这个短片,你想说些什么? 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二、初读课文。 课文对这颗"东方之珠"作了更具体、更精彩的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把课文读一遍。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2、 检查: 生词: ①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下面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指名读、开火车读(多音字、生字重点指导读音) ②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大家交流一下。 浅水湾 沐浴 舒服 剧场 精彩 聚集 度假 倾听 结伴 钻圈 溅落 闹市口 商店 夜晚 优美的四字词语: ① 生词大家掌握的很好,课文还出现了很多优美的四字词语或成语,你能找出来吗?理解的把意思也说给大家听,不理解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交流过程中重点理解: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奔流不息) 浪平沙细 阳光和煦 浪涛拍岸 碧波荡漾 嬉水跳跃 开怀大笑 摩天大厦 鳞次栉比 琳琅满目 人流如潮 五颜六色 奔流不息 无比璀璨 指名读课文: ①生字词语大家都过关了,课文读的怎么样了,老师还要检查一下。(课文一共有6小节,请6位同学朗读。) ②要认真听,读完给予评价,好在哪里,错在哪里。 三、 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老师很喜欢这篇课文,也想读,但老师有两个条件。 ①要认真听,提出意见。 ②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③提问,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哪一小节简要概括了这3个主要内容呢? (1)指名回答。(第一节)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这一节交代了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祖国的南大门,每天有许多船舶、飞机通往世界各地,第一节还介绍了香港三大景观,这些多让人自豪啊!谁来读出这种感觉!(再指名读) (4)齐读。 (5)写作方法指导:这小节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叫总领全文。我们在写作时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四、指导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浅、浴、舒、服、剧、精、闹、店、夜、串 2、指导生字字形。 (1)学生自学字形。 (2)交流:你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3)教师重点板书指导:浅、舒、 让学生说: 浅:与“践”比较,左窄右宽,右边一、二两笔是横。反义词是什么?(深) 舒:与“野”“柔”比较,左右基本同宽,右边要注意没有撇,。 (4)学生书上描红:(纠正姿势) 五、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习字册。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图文结合,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悟香港的繁华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 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导入时,我运用现代媒体,让学生初步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特点。引入课题时,我出示图片(地图),让学生理解香港的具体位置,为什么称她为“祖国的南大门。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1)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2)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二、教学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其始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教学第一节时,我先指导朗读,总结时点出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一节简单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总领全文,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二、 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但这一课生词和四字词语很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第一课时,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朗读词语和优美成语上,为第二课时作准备。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王春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电教媒体,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感受雾凇的奇特景观。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交流认知。 1、今天我们来学习 22 雾凇 (板书)注意:凇 冫+松 2、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你们对雾凇有了哪些了解呢? 出示地图,介绍:吉林市在我国东北的吉林省,属于寒温带。那里冬季十分寒冷,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有时冷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分小节检查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教师相机正音,学生评价。 指导读好长句子: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从当年12月/至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2、再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的大意。 (一)描述美景。 (二)形成过程。 (三)观赏赞叹。 3、小结课文的大意:课文首先描绘了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色,接着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最后写了人们观赏雾凇后情不自禁地赞叹。 三、品味积累,感受美景。 1、出示: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 (1) 指名背《九九歌》,了解“三九四九冰上走”。 (2) 出示图片进一步理解词意。 (3) 说明雾凇出现的时间。 2、出示: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1)开火车读,齐读。 (2)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观赏一组雾凇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呢?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雾凇美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①这句话写了雾凇的什么呢?(多 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③背诵句子。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略讲) (3)人们漫步在这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①体会姿态之多。 ②理解“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体会变化之神奇。、 (4)齐读。 4、你觉得吉林雾凇是个怎样的景观? ①理解“奇观”。 ②总结:雾凇出现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时,奇特;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奇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神奇。 四、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1、学生自读生字,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描红。 板书 22 雾凇 奇观 一、描述美景。 二、形成过程。 三、观赏赞叹。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2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本文是一篇科普散文。全文一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描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有先声夺人之感。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是全文的重点。第三自然段是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感受。 本课安排二课时,基于第一课时的特点,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电教媒体,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感受雾凇的奇特景观。 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感受雾凇的奇特景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1、直接揭题,交流认知。 针对四年级的学习特点,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因此一上课我直接揭题,直奔主题,交流学生课前的认知,在交流中让学生对雾凇有个初步认知。利用媒体,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吉林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为了解雾凇的形成打下伏笔。 2、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任务。因学生课前已经预习。我通过分小节检查朗读,了解预习情况,及时补缺补差。特别是文中出现的容易读错的字和多个长句子,着重指导。并在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每一小节的大意,理顺文章脉络。 3、品味积累,感受美景。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在这一环节,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引领学生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我巧用两组词,让学生感受到雾凇出现的时间的奇特和美丽动人。并充分利用媒体,让学生感受南方人难得见到的雾凇美景,此时此景,描写雾凇的词语、句子的理解、品味、朗读,不用老师繁复的讲解,都水到渠成了。 4、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同时,生字教学在第一课时也比较重要,指导学生解决难写的字也很必要。 我在本堂课中,着重以下两个训练点。 1、遵循规律,扎实训练。 语文第一课时的课型、课时的基本特征,我精心确定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在学生的初读课文、词语教学上,运用多种方法,巧妙而扎实地训练。如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的要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堂中通过检查预习,巧妙的渗透生字读音的训练。课文中难读的长句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停顿的处理,课文的小节大意的概括指导等等,我都考虑学生的年级特征和学习程度,逐项扎实训练。 2、借助媒体,品味积累。 对于长期在南方生活的孩子们,包括我们老师都没能亲眼目睹“白雪皑皑”、“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美景,而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绘,仅从语言文字上感悟,缺少了形象的真实感。如何能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北国的风光呢?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比如我先出示一组描绘雾凇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后。此时,我抓住学生迫不及待想观赏一下真正的雾凇的心理,及时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课内、课外的一些词句来形容看到的雾凇,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助学生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当然,每节课上下来,总有缺憾。本节课上半节课我觉得上的还是满意的,训练都很到位。因预设的内容过多,下半节课显得比较仓促。另外,第一课时到底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我觉得自己还必须认真学习,认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