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7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zhulimin

 

 

 

横林协作片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

“减负增效”研讨活动安排表

2010-12-18

序号

 

 

 

负责人

 

1

835915

小河与青草

一(2

唐友芬

多媒体

二室

2

1000

说课评议

蔡小玉

多媒体

二室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2010-12-16 

 

 

 

 

 

 

 

 

 

 

 

 

 

 

 

 “减负增效”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1218上午,横林协作片小学语文“减负增效”教学观摩活动在我校举行。这次执教的是唐友芬老师。协作片各小学的老师、领导等八位语文老师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也都安排好课务积极参加听课活动。本次课堂教学研讨的重点有两个:第一,共同关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随后,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特别对在构建课堂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困惑进行了认真梳理,就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索。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老师们一致感到:要重视拼音教学的研究,“教无定法”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体裁、写作意图和结构特点,才能实现拼音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同时,大家也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其优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做到名符其实的“减负增效”。

 

 

 

 

《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课文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河边长满了青草,第二至五自然段讲了小河与青草的对话,第六自然段讲河水流得更欢了,小草长得更绿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小河与青草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感谢和赞美之情,知道为何要感谢以及感谢的原因。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感知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学习小河与青草谦虚谨慎、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种美德,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对话。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透明的盒子、泥土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词语。

1、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河与青草今天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了。(教师出示手偶,一手扮小河,一手扮青草。)

(演小河,说)大家好,我是小河,认识大家非常高兴。

(演青草,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小河、青草齐)听说同学们学习了我们的故事,很是喜欢。现在我们要来考考你们了,能接受挑战吗?

2、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

     小河边、青草、紧紧抱住、喜爱、水分、碧绿碧绿、干枯、感谢、浑浊、河岸 

(二)第一自然段。

1、师:小朋友读得真棒,小河可开心了,你瞧它又和大家见面了。

(简笔画一条小河)

这是一条怎样的河? (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2、出示句子: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师: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师:对着这句话,我们再来看图,你发现图上少了什么?(少了小草。)

3、种小草。

(师先把小草种在离河边较远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该把小草种在小河边。再种一株小草,引导学生质疑理解“长满”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上台来种小草。)

4、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第一次对话。

1、师:你们听,小河与青草在说悄悄话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23节就知道了。

2、生自读课文。

3、理解对话,指导朗读。

师:在小草的眼里,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河是清清的,能一眼看到底。)

师:谁来读小草说的话?(生试读)

 师:清清的小河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践想象)

师:这就叫“一眼能看到底”,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清澈见底(齐读)

③你能当当这棵小草,来夸夸这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吗?(指名说,发自真心地赞美。)

4、听了小草的夸奖,小河骄傲了吗?它是怎么说的?(齐读)

出示句子:“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上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师:小河一点儿也不骄傲,反而很谦虚,还感谢小草呢。小朋友,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把河岸上的泥土紧紧抱住)

5、理解“紧紧抱住”。

现在老师和另外一位男生当一回小河岸边的泥土,谁愿意做小草来抱一抱。(老师叫八名班级力气最大的男孩来抱小草)

创设情境: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大雨了!哗,哗,哗……(小草紧紧抱住了泥土)

采访“小草”,为什么要紧紧抱住呢?小草没有把岸边的泥土抱住,泥土被冲进小河里,小河水就会怎么样?(随机理解“浑浊”)

师:正是因为小草紧紧抱住了泥土,才让小河的水?——清(板书)

6、小河有了小草才这么清,它该怎么感谢小草呢?谁能读出感谢的语气?(指名朗读第3小节)

(四)第二次对话。

1、过渡:小草赞美小河,小河感谢小草,它们真是一对好朋友。接下来,它们还说了什么悄悄话呢?(同桌分角色读一读45两小节)

2、小河是怎样夸小草的呢?(指名读第四节)

“喜爱”后面的标点你认识吗?(感叹号,师板书“!”)

师:这个感叹号太瘦了,谁能把喜爱的语气读出来,我就把它画得胖一点。(指名再读这句话,读出了喜爱的语气,老师夸奖他,并把感叹号描胖了一些)

3、师:小河这么夸小草,小草心里还不跟吃了蜜一样甜,它怎么说?(生齐读第五节)

4、理解“充足”的意思。

小草为何也要感谢小河呢?(因为小河给了小草充足的水分)

什么叫充足啊?(就是你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5、理解“干枯”的意思。

如果小河不给小草水分它会怎么样?(它会干枯)

见过干枯的小草吗?(叶子发黄,没有水分的)

(出示一棵青草,一棵枯草,学生辨别)

师:是啊,小河多重要啊,是小河给了小草充足的水分,才让小草那么绿。(板书:绿) 

让我们学着小草的语气好好感谢感谢小河吧!指名朗读。

6、小河和青草这一对好朋友,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感谢我,我感谢你,多么幸福,多么和睦呀!

齐读第6小节: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

(五)积累背诵。

1、师:同学们,小河与青草这对好朋友说的悄悄话多有意思。你们愿意来当一当小河、小草,能学学它们的悄悄话吗?

平时说话可不能拿书,咱们能不能不拿书说说小草、小河的话?(学生自由练习)

2、请两位小朋友上台戴上手偶来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

     (六)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像小河与青草这样的好朋友可多啦!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你们看:(出示采蜜图)

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样,不仅能够采到花蜜,还能够帮花朵传播花粉,这样花朵才能结果子。你们说,蜜蜂和花朵是不是一对好朋友啊? 因此,他们也要相互感谢呢!(出示)

完成句式:

花朵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为我传播花粉,要不,               。”

    蜜蜂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让我能够采到新鲜的花蜜,要不,                。”

2、总结:是啊,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帮助,息息相关的,谁也不能少了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要像小河与青草那样,互相帮助,学会感谢。

3、配乐跟着老师朗诵诗歌。

下课以后,让我们真心地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说一声“谢谢你”吧!

(七)板书。

13、小河与青草

                                           绿

     感谢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课文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河边长满了青草,第二至五自然段讲了小河与青草的对话,第六自然段讲河水流得更欢了,小草长得更绿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小河与青草的样子。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觉得自己在执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用描胖感叹号的办法启发儿童读出喜爱的语气,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

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教学第一自然段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画面上还缺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也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灵光”。借补画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学生阅读后最原始的想法。这里的“补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小草长在小河边,这回行了吗?”这一思考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和表达同时进行,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课中游戏的设计,让全体学生“动”了起来,快乐起来了,在愉悦中走进了角色,走进了课文,实现情感目标并与认知目标相结合。

第三,注重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衔接。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设计“蜜蜂”和“花朵”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花儿能结出诱人的果实”是因为蜜蜂为它们传播花粉,“蜜蜂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是因为花儿提供了新鲜的花蜜。在试着让学生续编对话的同时,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