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协作片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 “减负增效”研讨活动安排表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减负增效”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老师们一致感到:要重视拼音教学的研究,“教无定法”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体裁、写作意图和结构特点,才能实现拼音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同时,大家也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其优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做到名符其实的“减负增效”。 《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课文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河边长满了青草,第二至五自然段讲了小河与青草的对话,第六自然段讲河水流得更欢了,小草长得更绿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小河与青草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感谢和赞美之情,知道为何要感谢以及感谢的原因。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感知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学习小河与青草谦虚谨慎、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种美德,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对话。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透明的盒子、泥土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词语。 1、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河与青草今天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了。(教师出示手偶,一手扮小河,一手扮青草。) (演小河,说)大家好,我是小河,认识大家非常高兴。 (演青草,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小河、青草齐)听说同学们学习了我们的故事,很是喜欢。现在我们要来考考你们了,能接受挑战吗? 2、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 小河边、青草、紧紧抱住、喜爱、水分、碧绿碧绿、干枯、感谢、浑浊、河岸 (二)第一自然段。 1、师:小朋友读得真棒,小河可开心了,你瞧它又和大家见面了。 (简笔画一条小河) 这是一条怎样的河? (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2、出示句子: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师: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师:对着这句话,我们再来看图,你发现图上少了什么?(少了小草。) 3、种小草。 (师先把小草种在离河边较远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该把小草种在小河边。再种一株小草,引导学生质疑理解“长满”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上台来种小草。) 4、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第一次对话。 1、师:你们听,小河与青草在说悄悄话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2~3节就知道了。 2、生自读课文。 3、理解对话,指导朗读。 师:在小草的眼里,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河是清清的,能一眼看到底。) 师:谁来读小草说的话?(生试读) 师:清清的小河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践想象) 师:这就叫“一眼能看到底”,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清澈见底(齐读) ③你能当当这棵小草,来夸夸这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吗?(指名说,发自真心地赞美。) 4、听了小草的夸奖,小河骄傲了吗?它是怎么说的?(齐读) 出示句子:“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上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师:小河一点儿也不骄傲,反而很谦虚,还感谢小草呢。小朋友,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把河岸上的泥土紧紧抱住) 5、理解“紧紧抱住”。 现在老师和另外一位男生当一回小河岸边的泥土,谁愿意做小草来抱一抱。(老师叫八名班级力气最大的男孩来抱小草) 创设情境: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大雨了!哗,哗,哗……(小草紧紧抱住了泥土) 采访“小草”,为什么要紧紧抱住呢?小草没有把岸边的泥土抱住,泥土被冲进小河里,小河水就会怎么样?(随机理解“浑浊”) 师:正是因为小草紧紧抱住了泥土,才让小河的水?——清(板书) 6、小河有了小草才这么清,它该怎么感谢小草呢?谁能读出感谢的语气?(指名朗读第3小节) (四)第二次对话。 1、过渡:小草赞美小河,小河感谢小草,它们真是一对好朋友。接下来,它们还说了什么悄悄话呢?(同桌分角色读一读4、5两小节) 2、小河是怎样夸小草的呢?(指名读第四节) “喜爱”后面的标点你认识吗?(感叹号,师板书“!”) 师:这个感叹号太瘦了,谁能把喜爱的语气读出来,我就把它画得胖一点。(指名再读这句话,读出了喜爱的语气,老师夸奖他,并把感叹号描胖了一些) 3、师:小河这么夸小草,小草心里还不跟吃了蜜一样甜,它怎么说?(生齐读第五节) 4、理解“充足”的意思。 小草为何也要感谢小河呢?(因为小河给了小草充足的水分) 什么叫充足啊?(就是你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5、理解“干枯”的意思。 如果小河不给小草水分它会怎么样?(它会干枯) 见过干枯的小草吗?(叶子发黄,没有水分的) (出示一棵青草,一棵枯草,学生辨别) 师:是啊,小河多重要啊,是小河给了小草充足的水分,才让小草那么绿。(板书:绿) 让我们学着小草的语气好好感谢感谢小河吧!指名朗读。 6、小河和青草这一对好朋友,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感谢我,我感谢你,多么幸福,多么和睦呀! 齐读第6小节: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 (五)积累背诵。 1、师:同学们,小河与青草这对好朋友说的悄悄话多有意思。你们愿意来当一当小河、小草,能学学它们的悄悄话吗? 平时说话可不能拿书,咱们能不能不拿书说说小草、小河的话?(学生自由练习) 2、请两位小朋友上台戴上手偶来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 (六)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像小河与青草这样的好朋友可多啦!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你们看:(出示采蜜图) 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样,不仅能够采到花蜜,还能够帮花朵传播花粉,这样花朵才能结果子。你们说,蜜蜂和花朵是不是一对好朋友啊? 因此,他们也要相互感谢呢!(出示) 完成句式: 花朵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为我传播花粉,要不, 。” 蜜蜂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让我能够采到新鲜的花蜜,要不, 。” 2、总结:是啊,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帮助,息息相关的,谁也不能少了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要像小河与青草那样,互相帮助,学会感谢。 3、配乐跟着老师朗诵诗歌。 下课以后,让我们真心地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说一声“谢谢你”吧! (七)板书。 13、小河与青草 感谢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课文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河边长满了青草,第二至五自然段讲了小河与青草的对话,第六自然段讲河水流得更欢了,小草长得更绿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小河与青草的样子。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觉得自己在执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用描胖感叹号的办法启发儿童读出喜爱的语气,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 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教学第一自然段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画面上还缺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也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灵光”。借补画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学生阅读后最原始的想法。这里的“补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小草长在小河边,这回行了吗?”这一思考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和表达同时进行,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课中游戏的设计,让全体学生“动”了起来,快乐起来了,在愉悦中走进了角色,走进了课文,实现情感目标并与认知目标相结合。 第三,注重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衔接。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设计“蜜蜂”和“花朵”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花儿能结出诱人的果实”是因为蜜蜂为它们传播花粉,“蜜蜂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是因为花儿提供了新鲜的花蜜。在试着让学生续编对话的同时,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