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实验小学“减负增效”课题研讨活动安排表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记横林实验小学“减负增效”教学研讨活动 美丽的丹顶鹤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虑、却、”以及两和新偏旁:虎字头和单耳刀。 4、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师: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板书:美丽) 二、初读。 2、师:字音读准了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词语)先自己读读。我们来开火车。 5、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老师觉得这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你能读好吗?请你展示自己读得最棒的句子。(1、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2、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3、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它们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要在这儿度过整整一个冬天。)(指名分别读三句话。)齐读。 师:“展翅飞翔”,你知道丹顶鹤是怎么飞的吗?能表演一下吗?同过表演也可以理解词语。 6、师:刚才我们把长句子读准了,而且还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可以用这些方法来理解你遇到的新词,当然还可以向字典老师请教,它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老师。 三、学习第一小节。 师:把这小节美美的读读。(齐读)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想象力而又充满感情的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小节。是从一个少年儿童的角度来写的,“变”是全文的字眼。诗歌蕴涵丰富,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诗歌蕴涵的意趣。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懂得最大的快乐是能给人以快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发挥想象,激发与文本的共鸣。 2、难点:理解“我”为什么“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穿梭 眨眼 嬉戏 唱歌 绿叶 荷塘 花丛 大伞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认识了一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它们吗?我们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过渡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小姐姐,她是谁呢?(夏天这位小姐姐)>板书:夏天 二、品读课文,感悟“快乐” 1、品读第一小节,感悟夏姐姐的“热情”。 (1)夏天是个怎样的小姐姐?指名读、交流。(板书:热情)联系生活,理解“热情”<师: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回答评价,帮助理解“热情”。)> (2)谁能把夏姐姐的“热情”读出来?(出示: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点儿什么?)指导朗读,体会“热情”。 2、品读第二-四小节,感悟变的快乐。 <过渡:夏姐姐这么热情,那你想变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二——四小节。> (1)自由品读二——四小节。 (2)说话训练,感知大意。听了夏姐姐的话,我想变 ,想变 ,想变 ……<交流,贴画。> (3)引导品读第二小节。 ①过渡:为什么我想变雨滴?(出示: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A、指名读,交流;<出示荷叶雨滴图>理解“透明”。 B、加动作表演读,读出“睡”的舒服。 ②<过渡语:多么可爱,多么美丽的小雨滴呀!像珍珠一样圆润,像钻石一样闪亮。让我们一起做雨滴躺会儿吧。绿叶是我们的摇篮,风伯伯轻轻地推着我们摇啊摇。我睡得真舒服呀!一不小心,我滚进了小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清凌凌的)看到小河这么清,我想变一条小鱼了。>出示: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A、自由读,交流。 B、想象说话:变成小鱼的我,游入小河,可以看见 ,还可以看见 。看到的可真多呀!心里快乐吗? C、朗读体会游的快乐。<过渡:让我快乐地游到清凌凌的小河里去吧!>指名读,齐读。 D、小朋友,你们为什么想变雨滴,想变小鱼啊?(因为舒服、快乐) (4)自由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现在夏姐姐想问问快乐的你们,还想变什么呀?>出示第三小节: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 ①自由读。 ②小蝴蝶,你为什么快乐?交流。<蝴蝶能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理解“穿梭”(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③读演结合,体会快乐。<师:现在,就请你到花丛中来穿梭吧。> ④多快乐的蝴蝶呀!蝈蝈又是怎样表达快乐的呢?(歌唱)它会唱什么呢?(生活的快乐;生活的幸福;生活的无忧无虑) ⑤多快乐的蝴蝶和蝈蝈呀!指名朗读。 (5)导读第四小节。 ①(出示星星、新月图)引读:快乐的我还想变—眨眼的星星,想变—弯弯的新月。 ②想象说话:我还想变 ……[过渡:你们想变的可真多呀! (出示荷塘图)引读: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③理解“真想”,体会向往之情。“真想”就是?(非常想) ④指读课题,朗读。读出“真想”的感觉。 3、品读第五小节,悟得最大的快乐。 过渡:为什么我特别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① 指名读课文。 ② 交流,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③ (出示大大的荷叶图)你看到了什么?理解“静静地”、“举” ④ 现在我们就是荷叶,让我们静静地举起大伞,静静地…… (指名问)大大的荷叶,你看到谁来了?小鱼。(我的伞下玩得多开心呀!) (指名问)大大的荷叶,你看到谁来了?雨点。(雨点唱得多欢呀!) (指名问)大大的荷叶,你还看到谁来了?出示: 来了, 在 。(想象说) 看到它们这么开心,大大的荷叶,你心里感觉怎么样?能告诉夏姐姐,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吗?(能为别人带来快乐所以很快乐)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小节。 三、总结全文,提升快乐。 1、导读全文: 夏天多热情,多美好呀!我可以变 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绿叶上 。可以变 , 。可以变 , ;可以变 , 。可以变 ,可以变 。但我真想 ,因为我可以给 ,(指小鱼)可以给 。(指雨点) 2、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给别人快乐,快乐着别人的快乐,那就是最大的快乐。 四、作业。 1、背诵课文。这首诗真美,我们要把它背下来,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吧。 2、你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请把小诗补写完整,看谁能把小诗写得更丰富,更生动。 荷叶像一柄大伞, 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来了, 在 。 来了, 在 。 五、板书。 2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雨滴(图) 蝴蝶(图) 蝈蝈(图) 荷叶(图) 小鱼(图)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文情境图,加以音响效果,让学生在夏天特有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三、质疑,探究,解答。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性。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的表现。本段教学中我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懂的地方正是与理解文章内容密不可分的。我没有急着释疑,而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2.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性。本课课文后面有一题作业是要学生说说夏天来了,你还想变点什么?课堂中我创设了许多学生言语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让学生续说小诗,在实践中学习了语言。其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课后布置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再想一想你还想变点儿什么?回到家动笔把自己想象中的夏天小池塘的美景画下来。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面不够广;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时间把握不够好,不能让学生把自己作的诗更深地融入课文中。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再给我一些时间,相信我会更好!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