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发脾气
--读《倾听孩子》有感
这两天看了一本非常有益的书 PATTY WIPFLER 写的:《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里调适。主要讲的是孩子大哭,坏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处理,父母应该如何通过游戏时间倾听孩子。父母在对待坏情绪的孩子的时候有时候是莫名其妙,有时候是极力安慰,最后经常是大发雷霆。其实,孩子在发脾气,愤怒,或者恐惧,或压力太大或说一些绝情的话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泣,大哭,发抖,踢人,打人等动作来完成她的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父母亲我们不能也情绪失控,要了解只要经历了这个过程,孩子有机会宣泄她的情绪,而不是积累她的情绪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她自然就会获得更强的自信。
回忆这四年来的经历,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我还是理解丁丁的。如在她睡意朦胧,突然惊醒大哭大闹,说不要妈妈,妈妈走开,等等发狠的话时,我知道她并不是真的这么想。所以我通常的做法是抚摸她,尽管她把我的手打掉,还是坚持抚摸她,并轻声细语安慰她,这样哭了半个小时,歇斯底里之后,她又恢复了灿烂的笑容。如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哭哭啼啼地说不去上的时候,我也是很平静的任她哭,抱住她,轻轻的拍背,让她感觉我是明白她的感受的。所以很庆幸自己的耐心,很庆幸从小巫的书中,和其他的书中点点滴滴总结出来的经验居然和《倾听孩子》这本书提倡的做法相似。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对待孩子的情绪更有理论,更有办法了。
除了哭泣发脾气之外,我平时与丁丁玩游戏的时候经常扮演弱者,比如在丁丁面前故意说,喔,我没办法涂好颜色,我跑的慢,或经常一家三口在床上玩游戏,我们两个是弱者,听从丁丁的指挥,让丁丁骑,让她扔枕头,然后假装害怕,说,不要喽,不要喽。丁丁为此经常咯咯大笑,乐不可支的,这与书上说的不谋而合,书上说要给孩子一个倾听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父母必须全心全意投入与孩子的游戏中,在游戏中扮演一个有趣的弱者,完全听从孩子的指挥,父母的义务是让孩子快乐的大笑,笑声能够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但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不要咯吱孩子,咯吱孩子是一种父母占上风的行为,因为在咯吱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不是主动发笑,而是因为痒被动发笑,在你的咯吱下,她无法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发笑,所以咯吱孩子甚至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随着倾听的持续,孩子的某个特定问题就会展露出来,当孩子叙述出她内心深处的问题时,我们才能明白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孩子也会通过这样耐心的倾听获得自信。
前一段时间因为丁丁的突然倒退,在JOY非常小声,谨慎,不像以前那么快乐,由此我非常烦躁,因为一直纠结在那里,所以很多天都很不痛快,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丁丁发脾气,发过脾气之后自己又很内疚。最近这段时间,MISS WU指出由于丁丁的表现一贯优秀,所以无形中我们父母对她的要求不断提高,不是刻意,而是通过一些小细节,行为,言语,让丁丁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从而给自己造成了心里压力,在外的表现就是她没把握自己能做到第一的时候,她就干脆做个鸵鸟,不去表现,不去提供让父母批评她的机会。仔细想想,确实有这样的倾向,想通了这点,自己又心里调适了一下,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反而发现丁丁这个问题好像有点缓解。
昨天也看了小巫的第四本书,里面有个家长在咨询问题,提到她的女儿爱在睡觉的时候吃手,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平时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她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小巫的回答让我非常触动:一个孩子要做到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对她的心里压力多大,她的心里压力很大,她必须压制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的需求,才能做到人见人爱,由于压力大,且不愿意收到父母的指责,所以才在睡梦中吃手指。对于优秀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有发泄情绪的机会,这是我看了两本书得到的心得。从丁丁身上我也发现,她非常顾忌我的想法,确实有迎合我的迹象,而且从前段时间的表现,也发现她的压力大。所以我更应该让她有情绪发泄的机会,也允许她放松自己,调适自己的机会。我更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有加大她压力的时候,相信持续下去,丁丁的自信心会恢复过来的。
昨天在去棕榈泉游泳的路上,丁丁唱歌唱得非常大声,很开心,唱英语歌,LOOK UP TO THE SKY IN THE NIGHT。但由于太大声,太快,所以有点走调,后来我也唱了,钧也唱了,我说爸爸唱得最好,爸爸第一。丁丁不高兴了,非常的不高兴,大哭大闹,说她是第一,我们一定要给她第一,不然她就非常非常生气。于是从前座跳到后座,又从后座跳到前座(开车过程中),又踢我,拿洞洞鞋打爸爸,说:我不跟你们好了,我不要爸爸妈妈,我也不让你们去游泳了。眼泪一串一串的掉,放声大哭。钧也生气了:不要哭了,要想得第一,自己要努力。我及时制止了钧的发火。换在看《倾听孩子》之前,我要么极力安慰她,要么放弃原则,说你是第一,要么也大发脾气。但是我决定试试书上的办法,让她哭,尽情哭,在她哭的时候关切的看着她,表明我理解她的感受,不要过多的言语。所以我看着她,说你看,我们三个唱歌,妈妈是最后一名,但妈妈还是很开心呀,妈妈也没有哭呀,不是每次都能第一,没有第一也没关系呀。她还是大哭,撒泼,并踢我,“保护自己,免得孩子在哭完之后由于伤害了你而心存内疚,却忘了哭的原因是什么”,我就抓住她的脚说不可以,妈妈知道你很难过。静静的看着她,拍拍她的背。刚开始的时候。她不要我拍,把我的手扔掉,说:我讨厌妈妈,我不要妈妈。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不管你是不是讨厌妈妈,妈妈还是喜欢丁丁,妈妈还是会永远爱丁丁,你不要妈妈,但是妈妈永远永远都要丁丁。丁丁睁着泪眼,看了我一下,停了一下,又继续哭,但是不抗拒我拍她。就这样,12分钟的车程,哭了一路,到了棕榈泉的门口,哭声渐停,在找车位的时候,还是泪眼朦胧,说,妈妈,我是第一。我没说话,拍拍她,准备让她在车里继续哭,哭到完,情绪稳定了,才下车。没想到,她说,妈妈,今天我是第一个起床的。我笑了,说,是的,起床你是第一,唱歌不是哦。于是她没再纠缠,高兴的下车了。一场风暴就此结束。接下来在棕榈泉游泳游得非常开心。
今天丁丁发泄了她的情绪,我们允许她发泄她的情绪,而且没有放弃原有的原则,让她明白了不是每次都可以第一的,不是第一也没有关系,我想再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丁丁的耐挫力和自信心应该会得到提高。
很高兴看了有用的书,不断的学习,从学习中调适自己,审视自己,从学习中解决问题,很快乐。希望我和丁丁能够一直保持如此深的感情纽带,直至青春期她也能一直当我是可以倾听的对象,那么这就是我能获得的最大快乐。
《倾听孩子》家长读后感
一、专门安排时间倾听孩子
**这段时间里,让孩子有支配你的权利(平时做的不够好,有时候不耐烦牛牛对我的支配)
**要克制自己,不要去指导孩子玩耍或“教”给他怎样玩得更好
书摘:“孩子需要各种机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自由的体验人生,对孩子的游戏提出修改性建议会妨碍你全面的了解他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只有在孩子所建议的游戏有明显的不安全因素时,你才好做适当的更改。”(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二、以游戏式倾听帮助孩子
“游戏式倾听”:通过确保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来体现出你期望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的诚意。当你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时,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倾听者,你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松弛某种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
有时候会觉得跟牛牛沟通真的很难,牛牛非常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经常很难被说服,后来尝试过用游戏式倾听,发现对牛牛真的很管用,因为牛是一个在游戏的时候特别能放的开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无拘无束放松而阳光,在和他游戏的时候往往更容易贴近他的心灵,他没有丝毫的戒备,我能更接近他的思维,强弱角色的扮演强烈的触发了牛牛的责任感,这时候的建议就伴随着游戏式的倾听而自然的被接受!!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游戏式倾听好像爸爸坐起来更有效~~爸爸加油,多多参与哦)
三、给孩子哭的机会
哭泣是自然康复的过程,允许孩子能够自然的情绪发泄,在孩子有不安全感的时候,家长不要期望立即能干预孩子制止孩子的情绪需要!!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牛牛因为小事大哭而烦躁,比如水倒在他不喜欢的杯子里、高兴的准备带他出游,而他会仅仅因为我没让他先开门出去而大哭等等等~~~~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太过分太无理取闹,而大动肝火。可是我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成人感到非常孤独时,并不会当即哭起来。可当门槛碰疼了我们的脚趾或厕所冒了水,我们会开始大哭。”这类小事能引起打的情绪波动。成人也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而被小事所触发,何况孩子呢?
所以不要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无理,不要责怪他怎么这么难伺候,眼泪这么不值钱,屁大的事情都要引发泪水之灾,希望能多多关注到眼泪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让小事触发了大的情绪波动!!!
四、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如何倾听
1、要靠近孩子,但别试图安慰他
2、将孩子带到隐蔽处
???倾听孩子会导致纵容孩子吗?在很多成人眼里,往往认为倾听孩子允许孩子哭泣允许孩子的情绪发泄,就是一种无为的“宠”“惯”,可是往往他们只看到了他们干预的行为,而没有看到他们干预行为的结果。粗暴的及时干涉只会让下一次的抵抗变得更强烈,所谓的接下来孩子的所谓的平静和接受,也只是以孩子的自我封闭或个性扭曲为代价。过分顺从的孩子失去更宝贵的东西,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和对生活的好奇和激情,真的很可怕~~~
书摘“孩子们不会挑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脾气,所以,不要指望你的耐心倾听会造成一个完美的有礼貌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只要需要就会发脾气。有父母倾听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不容易因受挫折而信心崩溃。在儿童时期他们得益于宣泄,从中增强了自己的韧性和自信心。
运用倾听的办法,你可以期望孩子将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他遇到困难仍会坚持学习,面对不合理的失误,他会维护自己的正直。于严格的循规蹈矩相比,以上那些品质会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战。消除了紧张的情绪,他经常能够与人愉快的相处,烦躁时他能得到倾听,他就学会了设身处地同情他人,因为你正是这样对待他的”
五、孩子愤怒的时候如何倾听
牛牛愤怒的时候也曾经把我作为攻击的对象,对我拳打脚踢过,我有几次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耐心的语言干涉无果的情况下,我也开始愤怒起来,然后就开始和牛牛一样失去理智,揍了他~~
很多道理说起来容易,可是要自己真正做到真的很难,可是一旦当自己开始透彻的了解了这种做法的意义和科学根据后,反而觉得要自己平静的面对孩子的愤怒,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种方法的效果和被实践所证明的可行性!!
孩子愤怒时--
1、尽可能的留在他身边尽可能的了解问题本质--
2、估量一下自己的心境,此刻你的头脑是否足够的冷静能够倾听
3、--给孩子温暖亲情不要勉强孩子接受,但是要不断给予--
4、留在孩子身边,继续倾听
5、对孩子解释你为什么留在他身边
6、如果孩子对你拳打脚踢,要注意自我保护,如果你能应付,不要走开,让他打!!
7、不要让孩子在愤怒中打坏有价值的物品或者伤害别人
8、克制自己要说教、斥责或者批评孩子的欲望
我和牛牛愤怒的故事:(大概在9月24日左右)
一日,我亲自去幼儿园接牛牛,牛妈害怕自己有点晚,先让牛妈的朋友梓旭妈妈把牛牛带出来在院子里玩一会,梓旭就是牛牛隔壁班级的小朋友,牛妈到了之后,牛牛很开心,梓旭妈妈带着梓旭先走了,牛牛和妈妈在幼儿园玩了一会就准备回家咯,那天天气突然变冷了,牛妈就在幼儿园对面的服装店里想随便挑选一件衣服,先穿在身上对付一下,牛牛先是很愉悦的跟着妈妈进店。
可是我正在试穿衣服的时候,牛牛就开始嘟囔起来,说我再也不去上海动物园了,我才不爱去上海动物园了,一开始我根本没在意,可是没想到牛牛说着说着就开始哭起来,而且是很伤心的那种哭,眼泪哗啦哗啦的,嘴巴里还不听的说着什么~~
我开始把衣服放在一边,蹲下来看着牛牛:“牛牛怎么了?怎么这么伤心呢?有什么伤心的事情能跟妈妈说一说吗?”。牛牛继续大哭:“我不喜欢上海动物园,我再也不去上海动物园了,”。
妈妈:上海动物园怎么就让你伤心了呢?告诉妈妈好不好,妈妈想知道,你哭成这样妈妈都开始伤心了
牛牛一边开始诉说,但是一边也开始用动作来表达愤怒~~~~
牛牛:“王梓旭把我的上海动物园的票撕坏了,我再也不跟他玩了,我也不爱要他这个票了,我把这个票给扔了”
说到这里,我才注意到牛牛手里有一张上海动物园的票,我估计这应该是王梓旭给他的,那张票的附联已经从断点出撕开了,也许是梓旭撕开的,也许牛牛就是因为这个伤心的~~
牛牛开始动手拽服装店的衣服,并开始用脚踢服装店的大镜子,把妈妈的衣服扔在了地上,同时哭的更厉害了,额头上已经出现了红色的疹子,眼睛都开始红了~~~
(及时阻止孩子的毁坏性行为,但尽量克制自己的要说教斥责的欲望)
我抱起来牛牛走出服装店,抱着他对他说:“是不是因为王梓旭撕坏了你的票,你才这么伤心生气的?”牛牛点头,“妈妈想,也许王梓旭不是故意撕坏的,只是不小心的,如果你很生气,那你明天去告诉王梓旭好不好,告诉他因为他撕坏你的票,你很生气,我想梓旭肯定不是故意的,然后你们还是好朋友对不对”。
牛牛仍然大哭:“他就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的,我不跟他做朋友了”。
然后开始想挣脱我的怀抱,一个人跑到角落里继续大哭。
我跟上去对他说:“你如果伤心,你就哭吧没关系的,妈妈伤心的时候也会哭的,可是别一个人走了,妈妈会担心的”,他烦躁的大叫:“你不要跟着我,我不想看到你”。他不吭声的开始蹲在角落里继续嚎啕大哭,我就这样后退了几步,站在边上看着他,大约哭了5分钟,他累了,开始沉默了,眼里饱含着眼泪开始抽泣起来~~·
我开始走上前去,搀他的手他也不拒绝的随着站起来,牛妈:“真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你心爱的票被撕坏了”,拿出纸帮他擦了一下眼泪。
牛牛仍然抽泣着,开始拉紧我的手,牛妈:“好了,儿子,我们来想想今天晚上的晚餐吃点什么,是不是该吃点什么美餐呢?”牛牛还是不回应,机械的跟着妈妈走着,已经开始停止哭泣了。
本来情绪开始平静的牛牛,突然故意站在马路中间,牛妈故作平静笑着说:“儿子,不会吧你忘记了这是马路中间了,会有车过来哦”。牛牛倔强劲又要出来了,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延续刚刚大哭的情绪,为表达不满和愤怒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看着他站在马路中间大义凌然的样子,又好笑有好气,呵呵,牛妈我故意突然大叫起来:“快跑呀,来车啦,快跑呀,来车了”,边说边大笑的自顾往路边跑,牛牛也突然被我的情绪感染了,就这样也开始嬉笑着追着妈妈跑起来~~~ 哭完了情绪发泄完了,就在一瞬间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不见丝毫踪影,牛牛转眼见就开心的尖叫着追逐着妈妈,然后开始牵着妈妈的手主动说:“妈妈,今天晚上我还吃虾仁蛋炒饭好不好?”。
倾听并理解孩子的感受真的很有效,如果我不停的说教他:“你不应该这样大哭,梓旭又不是故意的,哭什么哭呀,”“你搞乱阿姨家的衣服,踢坏阿姨家的镜子太不应该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不睬你了走了”如果他愤怒了我也开始跟着愤怒了,那只会增加的更大的抵触情绪,我认同了他的情绪并告诉他,他的情绪需要没什么不正常,是正常是被允许的,用无声的动作来阻止他的毁坏性行为,不斥责他,他在恢复理性的思考时会更加容易被打动。可就算他被我的大棒政策强压着,屈服于我的强势而停止哭泣,可是他绝对不会那么快就能转变心情,那么毫不犹豫的开心起来,我想如果没有采取倾听,开始施展我所谓成人的力量,那一定是一个糟糕的下午,一顿糟糕的晚餐,而绝对不会吃的那么开心愉快~~~~
另,在他眼里,那张上海动物园的票也许真的很重要呢,撕坏了真的很伤心呢,也许票的事情也只是一个引子而已,他就是想通过某种方式发泄一下紧张的情绪而已,就这么简单,也许倾听对我来说已经很简单,现在我已经基本能很好的处理牛的情绪,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如何把握尺度的迷茫,有时候也不知道那时那刻该进该退!!!
六、倾听的过程中也要及时的说“不”,并要及时
我很受益这段文字,给我很大的启发,并被实践证明非常有效!!
“当孩子不可理喻的时候,光动嘴是不行的。此时他需要具体实在的帮助。当孩子无法正常思维时,语言远比不上温和而坚定的行为有效”
我经常会动嘴巴说“不”,经常会懒于采取行动或者采取行动滞后,比如牛牛拿着脏兮兮的笤帚敲打电视屏幕,或者开始在家里挥舞着当金箍棒等,我往往用嘴巴说:“不”,但是往往我说了几次“不”,牛牛还是充耳不闻~~,反复说了几次而不奏效后也往往容易混乱我的思维和情绪。看过这本书,此后我采取了用行动来说“不”----我直接上前拿开他敲电视的棍子告诉他这样不可以,直接上前拿走他发疯一样挥舞的剪刀,对他说不,他往往更容易接受并放弃这种不当的行为。
书摘“孩子常常要求成人对他们说“不”。他们会重复地做成人不让他们做的事,期待成人会来帮助自己。他们在寻找渠道甩掉妨碍他们享受生活的不快情绪。他们需要一把“罐头起子”,让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一泄而出,排除干净。你说的“不”证实他们需要的一把起子。他们渴望恢复自己快乐、合作的天性,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向你显示内心深处的不快。你对他们说“不”,正好为他们开启了一道大门,能通畅地宣泄不快,得意回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真是一本好书,我喜欢这本书,书里有很多平实但道理却非常深刻的话语,这本书和其他很多育儿书籍有一点不同,就是基调不高,不是一下子提出很多你不认识的所谓大学者大育儿专家的名字,提出一大堆育儿理论和道理,让你还没开始看就已经暗自淌汗小觑了自己了~~~
这本书有点《窗边小豆豆》的那种朴实的娓娓道来的感觉~~~在平淡叙述中能让你悟出很多道理~~~在真实的案例中能折射出自己生活行为的影子!
书的后面还有关于倾听和青春期的关系,呵呵~~~青春期暂时对我来说是遥远的,我把所有的好书珍藏着,像老酒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斟酌两杯,很香很纯~~~~
《倾听孩子》家长读后感
看了《倾听孩子》这本书后,觉得倾听也是一种爱的技巧,其实我觉得对孩子的方式,与对待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方式,非常一致。
放假的半个月,我更加感觉《倾听孩子》太有效了,几乎每次都非常成功: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被孩子接纳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或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
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这一弱点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物质是最容易实现的关怀,心灵的关怀却是需要父母用身心来付出的,无疑也是更艰巨的付出。
倾听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说我自己(从我的角度出发)就同意或者赞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从你的角度出发,对你的处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难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们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
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的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伤心了。越是爱哭的孩子,越说明他心里深藏着一些痛苦和压抑。而哭泣本身能够愈合孩子的创伤。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发脾气、大哭,以排解创伤,发泄平日里积攒的缺憾。你看刚才倾听奏效的一个表征就是:杰瑞说出来你平时经常对他发脾气,他内心掩藏了对你的不满。
当孩子得到有效倾听之后,会逐渐平息下来,并且开始转变。但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烦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能够,因为他们大脑的发育还没有成熟到那个阶段。他们可能会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来,并且讨好家长。比如杰瑞主动提出用鲜花代替奶油花,并且建议他自己带着小朋友去游乐场玩儿。我们要悉心捕捉孩子这种细微的转变,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当孩子出现美好、善良的行为时,我们要由衷地给予赞美,让这种行为保留下来。
倾听是一门重要的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倾听孩子不仅有助于亲子关系,亦有助于身边其他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婆媳、朋友、同事乃至上下级关系。
通过书中的观点,我觉得孩子的确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孩子们力有不逮!倾听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耐心才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