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读了《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这本书,觉得颇有些收获,在许多地方纠正了自己目前存在的偏颇或缺陷。 第一点就是关于如何和孩子沟通的。 书中有一个例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8岁的孩子经常对同伴这样抱怨:“跟妈妈讲话真没意思,她一边干家务一边和我说话,眼镜从来不看我,有时我都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听我说话。”看到孩子的这番话后,我马上想到了自己以往的做法和乐乐的反映,我经常一边看报纸一边和乐乐对话,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应付地回答她的问题,有时就一边打字一边回答她,有时乐乐很烦地央求我:“妈妈,你别看报纸了”但我并没有往心里去,可是这个孩子的话让我明白了乐乐心里的想法,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在和孩子沟通时,首先要“停”,包括手和心理的“停”;其次是 “看 ”,要注视着孩子,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最后是“听”,专心、耐心地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第二点是怎样培养一个宽容大度的孩子。如果孩子以鄙夷的口气对妈妈说起其他小朋友的个性、能力缺点时,妈妈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认识。告诉孩子人人都有缺点,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包容别人的缺点,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而且最重要的是,妈妈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地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可以说,我的震动是很大的,也是我以后一定要改正的。包括不能为了让孩子吃饭,就说:“你不吃,妈妈要给某某妹妹吃了,宝宝快点吃,我们不给某某吃”,这容易养成孩子自私的性格。 第三点是里面的几个心理学效应,对我很有启发。比如教育孩子时要了解“超限效应”,对孩子的 批评不能就同一件事情多次重复地进行批评,或翻旧账。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重复,要换个角度、换个说法。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会随之减低。还有就是“登门槛效应”,是指先对孩子提出较低得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比如“罗森塔尔效应”、“贴标签效应”,都是指“暗示”对孩子性格和行为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做母亲的要以肯定、赞扬的方式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避免以挖苦、贬低的方式给孩子消极的暗示。当然,其他的6个效应也都不错。 第二篇:最近读了《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这本书,觉得颇有收获。书中图文并茂,更直观,详细的让我知道,自己平时常犯的错误和我教西西时所遇的困惑,在许多地方纠正了自己目前存在的偏颇和缺陷。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