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发出“减负”的号召,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当时,“减负”一再被媒体炒得火爆,然而,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减负”精神,仍然是教育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面临“减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七个关系,确保“减负”工作科学有效地落到实处。 一、要处理好“减负”与教师履行职责的关系 减轻学生负担,不是说教师要少工作,少管甚至不管学生,放任自流。或许有人可能认为,现在喊减负是不是因为以前我们搞多了,搞拐了,那我们就少做为佳,不自寻烦恼,让学生只知道玩,学习浅尝辄止,该对学生辅导的也不辅导,这就把“减负”精神片面地消极地理解了。“减负”不等于减轻教师的压力,其实,给学生减负,必然给教师加压。越是减负,越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负”不是降低质量要求,而是要提高质量标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要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并超过原定目标要求,那就必须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更需要加强责任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二、要处理好“减负”与学生合理负担的关系 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说不要负担,不是对过去的教育的完全否定,学生合理的负担是必要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练习的整体设计,全盘考虑,做到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代表性、层次性,形式多样,视野开阔,避免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使学生身体未累心先累。还要注意增加练习中的思维强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创新的机会,并充分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即使“负担”再“重”,学生也不觉得是“负担”。我们要防止“减负”走极端,顾此失彼,以“减负”为借口,合理的作业也不布置,使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错误做法。 三、要处理好“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 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去轻松,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偏差,会导致学生误解,致使学生学习淡化,造成严重后果。“减负”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必须刻苦,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得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但绝不能因为学生能刻苦学习,承受力强,教师就可以无限制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苦头吃。 四、要处理好“减负”与教辅书籍的关系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要减轻学生书包的重量,而且要减掉不应有的教辅读物,过多、过滥的教辅读物,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这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之下,与考试挂钩的教辅资料种类繁多,要彻底减掉,直至停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五、要处理好“减负”与考试的关系 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要完全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考试的内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因此,进行一定量的考试或检测是必要的。但是频繁的考试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要坚决反对和禁止。有的教师把“考试”一味地作为教育学生的“法宝”,考后排名次,对成绩差生鄙视、挖苦,这是不对的。 六、要处理好“减负”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由于当前升学就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落伍,不但对学生在学校的课业负担不闻不问,有的家长还嫌老师作业布置少了,忙着给孩子请家教、买资料,强迫孩子做一定量的作业,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要让孩子们肩上的担子不再沉重,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社会各界要统一认识,精心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更要与学校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减负”。 七、要处理好“减负”与实际情况的关系 “减负”的精神是普遍适用的,但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各个地方、各个学校不尽相同,要实事求是地制订减负措施,绝不能一刀切,减负要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不是从在字面上简单机械地执行上面的文件,而是要认真研究本地、本校,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