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流程,是增效减负的最大着力点。 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的一个显性表现之一就是学习时间长,睡眠不足,但光从形式上去减少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它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学业竞争的需要。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达到与别人同样或超过别人的学业水平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并成就学生。 从思想认识的层面上说,我们认为要打破传统的抢学生时间的观念——即抓住自己可支配的课堂时间。如果我们的课堂时间全部用来滔滔不绝地讲课,上新课时如此,上复习课时亦如此的话,学生就会有一种厌倦心理,觉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后布置很多作业,自己心里觉得塌实了,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见得提高了。 我们认为,正确的思考应该是:如何通过我们为学生安排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每天在学业上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比如在基础知识方面又掌握了、巩固了哪几个知识点,在解题方面又有了怎样的提高等等,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去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们要做到,在学生作业做完的第一时间精心认真批改出来,准确地掌握学生作业和试卷上的共性漏洞,马上在最近的课堂上精讲这些点,讲完后留下5—10分钟时间马上让他们消化沉淀,完了以后立即在不看答案的情况下,让他们把错的改成对的。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会越来越少,双基越来越扎实,而且讲完后马上要巩固反馈,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会很认真很投入,课堂效益大大提高,课后负担自然减轻。我们还经常在课堂上当堂训练选择题,让学生背几个特别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做能提高中考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漏洞盲区的特点,我们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来解决,根据考纲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让学生复习起来针对性大大加强,并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漏洞,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益,大大减轻了学生复习的负担。 二、用心引领学生避开陷阱,缩短记忆理解形成正确思路的过程。 学生在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和解题能力时都会出现共性的或个性的记忆误区或理解误区,而中考命题者往往就是抓住这些误区在出题时设置陷阱,以实现让考生拉开差距,出现合理的区分度。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进入或少进入误区,成为竞技考试中的优胜者是我们增效的一大领地。教有成效的老师要事先预见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解题能力过程中容易在哪些地方出错,然后在讲授该内容或指导解题时加以明示,加强对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防范错误的出现。根据先入为主的规律,学生在接受了预防针式的指导后产生抗体,对错误形成免疫系统,在考试中就能躲避陷阱,将错误扼杀在产生之前,解题的准确率必然大大提高,效益不言而喻。总而言之,用心去教,带领学生直入正确的记忆理解通道比让学生走弯路再去扭转要事半功倍。 三、换位思考,以教师的“增负”换取学生的“减负”。 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之上的教育,只有爱学生才不会把学生仅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才会为学生考虑,才会不断地去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需要怎样的课堂?我能承受多少作业量?我还有哪些需求?”等等,如果经常这样去换位思考了,那才会和学生更贴近,学生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促发“增效”的原动力。例如,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化学不要求他们有改错本,而是要求用红笔直接订正在考卷上,以节约他们抄题的时间,对于共性问题则由我们老师在平时的片纸化练习或周练试卷中以原题或变形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得到巩固。再有,每周晚自习的试卷,一般我们都是先在茫茫题海中精选出至少三至四份,然后再进行改编、拼贴出最适合的一份来,这既加强了针对性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我们知道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教师必须先跳进题海”,要用教师的“增负”来换取学生的“减负”。 四、合理布置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实现减负增效:1.作业布置要讲究“活”:布置作业时,将要做的题先整理一下,设计一些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补充条件、补充问题、自编题型,使学生觉得玩之有味,而且看上去只有一题,心理上好承受一些。 2.作业布置要从“实”出发:作业布置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因材而定,分类要求,尽量避免一些偏、繁、难、旧,不合实际的题目,可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来完成,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必做题,选作题、深化题,这种梯形的作业能使不同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3.作业布置要少而精:学生最忌作业多而繁,要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根据当天所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精心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不搞题海战、疲劳战,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不遗漏知识点。 以上是我们化学组针对“减负增效”提出的一点想法,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发挥全组成员的智慧,提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金点子”,真正将“减负增效”落实到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来。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