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教育存在两个误区:(1)唯科学论,认为教育是纯理性的,把教育降低到唯知识论,异化为知识教育、分数第一;(2)唯工具论,以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例如日本篡改教科书,企图掩盖历史的真实,把教育当成军国主义复活的工具。以上两个误区、玷污了教育的本质,扭曲了人性,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从这两个误区走出来,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出发,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握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的。课堂教育的重点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发现,但现在的课堂教学却存在视学生的学习方式于不顾,而将大多的精力投入于试图将“客观”的、“现成”的知识以传递的方式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知识仅为学生接受而不能加以利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因而就丧失了持续学习的前提。在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在学校学习中如何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基础,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从生态认知角度出发,数学教育既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情景的模拟,它本质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数学学习看作是学生主观进行的对数学意义的建构。 基于以上需要,我们就“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生态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的课堂,指的是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传递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 生态课堂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课堂活动环境反促进教师,使师生获得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合作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着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通过研究,使其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范例,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一种推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2)精选教材内容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本课题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把具有现实性、统合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思辩、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 2、构建感受成长的场域 生态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是创造者,教师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场域,学生收获的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领悟。 (1)创设 “情境”的课堂 。 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态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2)创设“体验”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3)创设“合作”的课堂。 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本课题把“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月——2008年2月) (1)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09年8月)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2)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3)每学期初学习钻研、制订计划、探讨全学期实验目标及重点方法等。 (4)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究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撰写有关课题的论文、案例。 (3)自测、讨论、总结。 七、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钱燕春,诸晓燕 组员:陆金华,章晓贤,易敏,周小燕,陆娴静,俞淼娟,张士雷,王莉等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