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数学学习的动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诸晓燕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素质为宗旨,使每一个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知,共同分享中获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经常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从小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养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积极配合,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目前,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都已尝到了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探究的问题没有价值。二是有的学生“吃不饱”,一下子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时间里,自己玩自己的,甚至还干扰别人的合作学习。三是有的学生“吃不下”,索性去玩,不愿合作。四是由于分组不当,少数学生不乐意与人合作,缺乏兴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只有在不足中反思,去寻求科学的方式,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究竟怎样参与引导合作呢?如何优化合作学习呢?
一、积极营造讨论氛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同学要解决的。课堂上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找碴儿”。在这种民主、和谐、进取、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寻求问题的可能性,从而养成对问题积极探讨,质疑和敢于批判的良好习惯,自觉地养成创新意识,进而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数学兴趣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根绳子长9米,如果要把它剪成6段,要剪几次?接着,我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令我既惊喜又感动的是,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应该剪6次,一次剪1米,6米就要剪6次。”“不对,应该是5次。”“为什么?”“因为,因为┄┄反正是5次,不信我剪给你看!”说完,真的开始找起绳子来;有的小组索性用纸条代替绳子,做起实验来;有的小组在纸上画了一条线段表示绳子,接着用橡皮擦作为剪刀剪了起来┄┄在这时,学生有足够交流、思考、合作时间,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进行切磋,都有权力发表自己意见,都能展示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讨论,去辩解,在这样氛围中,激发学生欲望,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合作学习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有的小组表面上非常热闹,讨论热烈,但稍加深入可以发现,他们的学习探究活动有的偏离正题,有的浮于表面,有的仅仅是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探究,另外的学生做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小动作,或讨论一些他们所关心喜欢的话题,有的学生干脆不思不想,等待别人出结果,这种散乱现象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探究的失败。而且讨论结束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时,通常被推荐做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一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优秀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人连讨论也不参加,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连嘴也不张开。这样一来,参与讨论的只有那些优秀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们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还有的认为自己肯定没那些“好学生”讲得好,也就用不着站出来丢人现眼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1、做好引导。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到点拨深化。优等生在合作中思维敏捷,操作熟练,速度快但爱干扰人,重点是引导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使“吃不下”的学生能够分享人家的长处,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学有所获,增强兴趣。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从而认识轴对称图形中的完全对称,在合作学习前,要讲清要求:1、每个同学从材料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对折。2、你发现了什么,在组内说一说。3、总结,一个平面图对折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把教材操作部分的步骤交代清楚。帮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2、科学分组。
要改变这种情况,科学分组是比较重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知识结构特点在低年级采取同位合作,中、高年级则采取4人小组的形式,由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这样组建的小组便于交流,利于形成和谐的探究氛围,利于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探究成功率。
3、轮流发言
小组内设组长一人,组织讨论;记录员一人,负责记录;发言一人,交流结果;补充一人,搜集组内其他信息,作组内补充或修改。并规定,一段时间后,要轮换一下。而且这样,组内每个学生的组织、记录、表达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充分的发展,而且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会关注组内成员的学习状况。都不甘心自己本组落后对方,为了比其他组员学得更好,组内有分工,更有合作鼓励,由于学生好胜心强,非常关注本组的成功与失败,每一为学生都会更加积极、努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教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们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么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
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更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刚开始实施时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如班上有一个学生平时比较内向,难得举手。这一次,正好轮到他做总结发言,可是他话没说完,组内的其他成员忙着阻断他,争着说要换人,那个学生不一会儿便又默默无语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走了过去,用严肃的眼光扫视了那几个学生,说“你们能帮他一下吗?”孩子们看着我,知道自己错了,都争着帮助那位学生。渐渐地,我发现那个孩子学会了与人交流与沟通。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四、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它讲求的是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同时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个链条上任何一环出现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实现小组合作的目标。所以要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精神。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可采用自评、互评、指评等方式;不失时机地对每位学生和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个性特点的展现、信息处理与成果达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样就会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而防止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现象,让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识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从而迸发出火花,创造性地决问题,而且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他们将来参与竞争和培养团体精神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