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级汇报与交流活动阶段目标
汇报交流课
汇报交流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成果的表述和交流,能够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实践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展示交流课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课时,也可以是一节活动课中的一部分。我们今天介绍的内容都是作为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的。
以往的成果展示交流课不尽人意,有的课上学生把发言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就好像在演戏,使人觉得很假。有的课上学生只是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不进行任何地加工只是单纯读出来,使学生和教师感觉枯燥乏味。而往往在这类课上老师也无从下手,学生汇报时,老师站在讲台前形同虚设。那么汇报交流课怎样上出实效,首先需要我们明确这类课程的大致活动过程,这类课一般要经过这样三个过程:课前指导——课中汇报——课后延伸(投影),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三个阶段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几点,共同来了解一下这类课的几个环节中的主要内容,以此为依据制定这类活动的目标:
课前指导,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甚至认为课前指导就是在做假,实际上不是这样,课前指导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课上汇报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在汇报前做好指导工作。但是有的教师也指导了,让学生将资料背的滚瓜烂熟,这不叫指导。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课前指导的目的及需要指导的内容。
课前指导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学生汇报交流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第二个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充分估计汇报中的问题,做到学生小组汇报时能够有效指导。
课前指导我们应该指导哪些内容呢?(投影)
1、了解各小组汇报的形式是否合理,汇报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写、画、表演、模拟、录音、录像、视频以及ppt演示文稿等等。
2、了解小组汇报的资料是否已经整理完善,是否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筛选。
3、了解各小组的合作分工情况
4、各小组学生是否将资料进行了理解,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而以上提到的指导内容,当哪个小组学生有问题时,教师不是告诉,而是指导提示,带领学生去思考,不是将汇报课中的内容进行演练一遍。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指导适度的问题。
比如: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资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并提出要求:要把这些资料能够用你自己的话讲出来,然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来消化这些资料,过一段时间后再来看看情况,不是老师来告诉你怎样怎样来说。
再如:当学生的合作分工出现了问题,教师就可以专门对各小组的小组长进行培训,选取一个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几个小组长组成一组,实际模拟小组活动,感悟小组活动的技巧。小组长训练有素了,小组的汇报活动就得到了保障。
如果我们对课前指导做到了适度,那么就保证了汇报活动的顺利进行。
课中汇报,这个阶段我们要搞清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关注什么(投影),只有教师明白我要指导学生交流哪些内容,我们在课上才不会无所事事或者不知所措。才能做到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
1、既要交流成果,更要交流体验。(投影)也就是:成果交流汇报活动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交流显性的物化成果,也要组织学生交流搜集资料活动中成功的过程、经验和失败的过程、教训。
2、追溯探究方法(投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信息,这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交流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搜集结果的汇报上,而是进一步探究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3、以多种方式分享成果
在汇报交流活动中,由于各小组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汇报交流活动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把搜集到的信息孤立的进行汇报,缺乏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仅仅是一份信息而已,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那么一份资料往往变成几分,全班的收获也因这种这种信息的交流碰撞而大大丰富起来。因此在课中汇报环节,我们要指导关注点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评价、学会分享、学会提问、学会反思。
课后延伸,这个阶段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水平,促使产生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投影:课后延伸 产生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
结合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汇报交流课的以上理解,我制定了这类活动的总体目标:(投影)
1、通过教师的课前指导,使学生能够将资料进行内化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的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能够根据资料的内容、小组成员特点选择适合的汇报形式。
3、小组成员能够做到合理分工,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般汇报的流程,感悟汇报中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体验及方法。
5、在汇报交流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评价、学会分享、学会提问、学会反思等各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纵观制定的总目标,我认为三至六年级的汇报交流课的具体目标应制定如下:
三年级:
由于三年级的主题活动较简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一般是查阅书籍、访问周围的亲戚朋友、老师,获得的资料也只是现成的作品或者简单文字。很难遇到困难,因此也不会有太多的感想。因此在三年级最重要的目标是:
(投影)
1、使学生了解汇报交流的一般程序,并在汇报中按照程序进行。即:(1)介绍活动主题(2)介绍组长机组员姓名及承担的任务(3)汇报交流用什么方法找到的资料,怎么做的?(4)你知道了什么?2、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3、使学生掌握画画、做手工等简单的方式进行汇报的方法。
到四年级,在汇报的内容及形式上我们就要做到:(投影)
1、使学生感悟汇报中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体验、方法的意识。即:你有什么感想?小组在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解决的?2、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小组活动有序、有效,了解小组合作的技巧。3、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宣传板报、录像、现场模拟等稍稍复杂的汇报形式。
五年级:除了关注以上几点活动目标外,我们还要将关注点进一步放在交流汇报中的师生、生生、足迹之间的一种和谐、自然的交流与分享,是在交流中的彼此的一种自然融入,能够根据各组的汇报提出合理化建议,会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汇报形式学生应该根据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多样的,比如ppt演示文稿、展销会、沙盘等等:。
(投影)
1、学生能够根据资料的内容、小组成员特点选择适合的汇报形式。
2、小组成员能够做到合理分工,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交流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般汇报的流程,感悟汇报中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体验及方法。
4、在汇报交流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评价、学会分享、学会提问、学会反思等各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六年级:
在五年级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能够从课题中拓展出更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将科学研究的意义进行延伸。能够尝试撰写小论文、实验报告。
(投影:1、尝试撰写小论文、实验报告2、能够从活动中产生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
对于各年级没有进行举例说明,下面以一个主题的活动汇报交流课,与大家一起感受这类课的目标地位在哪,该怎样上这类课。
附课例:
《走进阿炳》汇报交流活动
课堂实录
一、 活动导入。
师:前一阶段,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阿炳的问题,又围绕着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怎么样,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彼此的收获。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多的了解阿炳。
二、 活动过程。
1、交流阿炳生平。
师:哪一组先来介绍?
生:据我了解,阿炳是无锡人,他的原名叫华彦钧。他从小就跟他的爸爸学习音乐,她十五六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有名的乐师了。
师:介绍得很清楚,如果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知道就在阿炳失明后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的时候,有一位音乐天才叫刘天华,到江南来采风,与阿炳很有缘地相见了,从此他们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师:原来阿炳和刘天华还是好朋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上网知道的。
师:是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信息量最为丰富的资料库。除了你,老师相信还有很多同学也通过这个渠道获取过信息,又吗?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这个方法很不错。
生:据我从书上了解,阿炳的音乐才华和他的父亲华清和是分不开的。那时候,他家里很穷,父母养不起他,8岁时就将他送进了雷尊殿当小道士,道长见他忠厚老实,就收他为义子,经过19年的勤学苦练,他终于学到了一身好本领,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尤其是他弹的琵琶,最受人们的欢迎,别人称他为“铁手琵琶”。
师:你让大家了解阿炳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生:我知道阿炳在26岁时,他的父亲清和道士就去世了,他继承了父业,但是在他30岁时,因染上了吸鸦片等恶疾而双目失明。这时,他不仅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了,还欠了很多债。在生活上,阿炳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后他不得不把仅有的三间平房卖掉两间,这样贫困的生活使阿炳再也不能当道士生活下去了,他被迫走上街头,以卖艺为生。
师:原来他是因为这样才流落街头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去图书馆查书了解的
师:你还会去图书馆这一知识的海洋寻找答案,看来你很会学习。
生:我呢,绘制了一张纪年表,从这张表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阿炳的生平。(上台介绍纪年表)
生:我和蒋梦月发挥特长,办了份小报,内容有“卖艺生涯留琴音”等小故事,如果大家需要,我就发给大家。(分发小报)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
(学生分组读小报)
师:刚才我们这组同学用各种方法搜集许多资料。那么,关于阿炳的生平,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可以提出来,问问我们这组同学,其他同学知道的,可以补充。
2、交流阿炳故居
师:老师这有一个问题,你知道阿炳曾住在哪里?
生:东亭
师:对,阿炳的故居就在我们东亭,那你知道具体在哪个方位吗?
生:我知道,因为我家就住在阿炳故居附近。我还画了一张从我们学校到阿炳故居的示意图。
师:快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上台介绍路线图)
师:老师发现这张图画得十分精致,除了路线,还有树、房子,你是一下子就画得这么好吗?
生:不是的,起先我们组的汪阳交给我一张草稿,上面既没有方向,又没有路标和房子,我看了很不满意。于是我根据这幅草图绘制成了第二张图,可惜方向又颠倒了。经过我的努力及老师和爸爸的指点,终于绘制成了第三张比较满意的地图。
师:看来,这一副图是好几个人智慧的结晶。那你们想亲自去看看阿炳故居吗?
生:想。
师:别急,我们这一组的同学不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故居,还拍了录像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我要问一下,你们谁是摄像师?(一生站起来)哇,真了不起。不过老师要请你原谅,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老师就把你的片子剪辑了一下,你不会怪我吧?
生:不会
师:那谁来为我们作解说?好,你来!看完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一提,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一说。
(放录像,一生上台解说)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提个问题,你们去摄像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生:第一次去摄像时,由于我们没有联系好,在门外等了很久,白走了一趟,没有拍到。
师:看来,我们做事情、考虑问题还应该更周到一些, 这样我们办事的效率才会提高。还有问题吗?
生:阿炳的特长是二胡和琵琶,为什么展柜里只有琵琶,没有二胡?
生:那把二胡被别人偷走了。
师: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那偷二胡的真是太不应该了,阿炳是一位民间艺术家,我们应把他用过的东西保护好。
师:是啊,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让他们遭到破坏。
生:我明白,你们小组明明是四个男生,怎么出现了一个女生?
生:这个女生叫梅颉,是我们学校三(1)班的学生,他的外婆时阿炳故居的管理员,由他领路,我们更方便些。
师:对这样的回答,你们还满意吗?
生:满意!
3、 交流阿炳的作品。
师:同学们,提到阿炳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他的作品,但老师总觉得对作品的探究是一件很难的的事情。不知道你们是怎样展开研究?
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挺兴奋的,可是又无从下手,所以大家都很盲目地寻找阿炳作品的资料,结果好多人调查的资料都相同,有的根本没法去找,后来指导老师找我们了解一下情况,并叫凉爽当组长,给我们分配了任务,我调查的是阿炳创作了那些作品?我去找有关阿炳的书,结果没有查到,我又到阿姨公司里去上网,后来终于在一个网站上查到了。我知道阿炳一生创作的作品其实有很多,可是遗传下来的只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二胡是《二泉映月》、《听松》、《寒风风曲》,琵琶曲是《昭君出塞》、《大浪淘沙》、《龙船》。
师:你不但介绍了你的调查结果,还把你的调查过程说具体了。
生:一开始查找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家里没有电脑,也没有关于阿炳的书,后来我在一家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阿炳传记》,从中知道阿炳生活的时代是这样的:当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民党统治腐败,社会黑暗,阿炳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底层,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师:了解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阿炳作品。
生:为了让我们理解阿炳的音乐,老师特意让我们听了《二泉映月》,还让我们谈了自己听课感受。我们还去了锡惠公园体会作品,当时我们很高兴,决定先去阿炳墓看一下,可一时间找不到阿炳墓在哪。后来我们经过问路终于找到了阿炳墓,在阿炳墓旁边有一座阿炳的雕像,他拿着二胡好像在认真地拉着曲子,接着我们来到二泉边,听着泉水声,我们小组的章程同学还拉拉起了二泉映月,虽然过往的游客很多,但我们没有被他们影响,反而听得更认真,反倒是他们被吸引过来了,我这还有我们组那天的活动照片。
师:赶快给大家看看。
(一生上台介绍图片)
生:我上网找到了都市锡剧《二泉映月》的导演的一段话,我觉得其中八个字最能表现《二泉映月》的意境,我把它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展示书法作品“琴中仙境,天上人间”)
生:大家都知道我是学二胡的,我特别喜欢《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尤其是其中的一段,我来拉给大家听。(学生拉二胡)这段乐曲琴声凄凉、幽怨,我想可能是阿炳对自己坎坷一生的倾诉吧,还有一段是表现阿炳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恨,我也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掌声)
师:多么优美的琴声呀!华鑫,你也是学二胡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不仅仅表达了阿炳对旧社会的一种愤恨,还表达了阿炳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例如:《二泉映月》的最后一段,我就十分喜欢。
师:这一组同学去了解了作品,体会了《二泉映月》,你也想欣赏一下这美妙的天籁之音吗?
生:想
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泉映月,走进阿炳的心灵,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画面,让我们一起乘着月色来到清澈的二泉边,静静地聆听乐曲中流溢出的心酸、愁苦、悲鸣,以及对未来的渴望……
(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教师坐下,与学生共同感受。)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曲子很好听,他表现出的意境也很美。
生:这首曲子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让人仿佛看到了阿炳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而阿炳正在用琴声倾吐着自己自己的心声。
生:听了这首曲子,我感到自己的鼻子酸酸的,我觉得这首曲子不是一下子就能拉出来的色,他是阿炳生活的积累。
师:是啊,阿炳在民间音乐丰厚的土壤中积淀了一代艺人沉重的人生坎坷,他用自己熟悉的乐器,为世人留下了在世界乐坛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民间艺术精华。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人们对音乐的理解都是相通的,阿炳的作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方面的信息,你有了解了多少呢?
4、交流阿炳的影响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到“麦德隆、百盛”等地方去调查,不过在我们汇报之前,我想问一问在座的老师们,请你们诚实的告诉我,在上课之前,你们听说过阿炳吗?听说过的老师请举手。
(听课老师举手示意)
生:听说过的老师还不少,那我们想问一问这一位老师,您知道阿炳的作品吗?还知道他的其他情况吗?
(听课老师回答有关问题,学生相机做评价)
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汇报我们的调查结果。
(学生拿统计图上台介绍)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统计图的方法来展示调查结果的?
生:因为我们在数学课上正好学到条形统计图,这种方法能很清楚的表现数据之间的对比,我们就用上了。
师: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生:我还
师:你的朗读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
生:舞剧《阿炳》作为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剧目,曾经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演出,厂内座无虚席,观众屏声静气。看了舞剧《阿炳》后,观众们都非常感动,一位男观众感叹道:我以前看不懂锡剧,可今天完全看懂了,而且深深的感动了。一位女士红肿着眼睛说:“太经典了,太感人了,这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
师:阿炳的作品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阿炳和他的作品一样,不仅属于中国,同样也属于整个世界。
生:我还想到,阿炳作为我们阿炳少儿艺术学校的名字,也说明阿炳的影响之大。
师:是啊,阿炳作为一个学校的名字,他已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了整个的民间艺术。作为阿炳的故乡人,特别是作为我们阿炳艺术学校的学生,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来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来弘扬我们的民间艺术。你们说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近阿炳(板书:走近),尽管活动还没有结束,但从你们探究事物的态度上、方法中,老是觉得你们已经收获了很多。那下一阶段你们又想研究些什么呢?
生:我想研究阿炳的朋友刘天华
生:这节课我比较多的了解了阿炳的二胡曲,我想去了解一下他的其他曲子。
师:可以呀
生: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二泉的水已经干枯了,我很想知道为什么?
师:从阿炳的音乐联想到环保问题,很有意义。
师: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句话:每一次经历都是一份财富,投入生活,你才能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