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14-12-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严雪平

 

《冷热与温度》课后反思
严雪平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实际上课后的效果来看,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 记录表应按实际需要制定。按课本中活动记录的设计表(如下表1),测量10分钟,每2分钟测量一次共需要测量6次,从每次观测到记录的时间约15秒左右,这样每个观测周期有1分多钟的空闲时间,累计共有7、8分钟样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如果没有任务安排给他,学生会显得无所事事,有讨论实验的,有乘机发散一下思维的。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嘈杂,既影响了对现象的准确观测又使整个活动过于松散。所以发现了这问题后,我对下面的几个班的记录作了调整(如下表2):
        表1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温度(℃)
 
 
 
 
 
 
 
 
 
 
 
        表2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这样设计虽然测量的总时间没有改变,但测量的周期由每2分钟一次改为每1分钟一次,大大加强了测量的密度,使学生能专注于实验的观察与记录上,从而较好地控制了课堂的节奏。
2. 应加强对学生观测方法的指导。本课的连续观测虽然是在学生掌握了观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但仅限于学生的一般观测技能而言,具体到某个观测的时候还有些特殊问题需要处理。如本次连续观测活动中,学生得到的温度是用整度数来表示的,有的小组用的是去尾法,有的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情况下可能用整度数也能说明问题,但在这里因为测量的水温在逐渐变低,越到后来两个测量点之间的温差越来越小,如果取整度数的话,到后来就看不出有温差了。这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制造了麻烦:学生可能得不到正确答案或者得到的是一个相反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所做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观测到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尽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1个毫米的宽度里面还要有再分十份的本领有些难度。
教师应试做“下水”实验。好多的实验我们科学教师感觉很容易,凭经验觉得不用做或者不屑去做,而事实上对于我们很容易做的实验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有难度的,许多问题在学生实验中就暴露出来了,要得到及早的预防,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做一次,像学生第一次做这个实验那样先做一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