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发布时间:2015-01-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娴静

 

积的变化规律
横林实验小学 陆娴静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下P8384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能够将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你还记得怎么用吗?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你准备好了吗?
37×3=    37×12=    37×15=
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准确,真是太棒了!把计算器放好吧,仔细观察这三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方案一:【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这么多小秘密】乘法中确实存在着许多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方案二:同学们根据这三道乘法算式,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板书:提出猜想、?),发现积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建立猜想
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积。
积是多少?
36是一个因数,30是另一个因数,1080是36乘30的积。
出示例题表格(逐行出示)(学生猜想并用计算器验证,教师把表填完整。)
出示表格第二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现在的这两个因数相乘,积是多少?(生答) 请把现在的积跟原来的积进行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分析得真好!】
出示表格第三行:如果另一个因数乘10呢?把变化后的这个因数乘36,积是多少?(生答)比较一下现在的积和第一个积,有什么变化?
方案一:猜想:我们把下面的每一行与第一行进行比较,猜想一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规律一)这只是我们提出的一个猜想(板书:提出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方案二:我们把下面的每一行与第一行进行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是怎么变化的?符合这个猜想,是吗?
出示表格第四行:那如果一个因数368,另一个因数不变,你先猜一猜,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不对呢?我们马上来验证一下。男生用计算器算出一个因数乘另一个因数的积,女生算出1080×8的积,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出示表格第五行:如果一个因数乘100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答)这次我们交换一下,女生用计算器算出一个因数乘另一个因数的积,男生算出1080×8的积,结果一样吗?(生答)
2.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多叫几人)
3.全班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还有谁也来说说看你的发现?      你的发现呢?    
4.举例验证规律(加音乐5’)
(1)刚才我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这个猜想在36×30=1080这个乘法算式中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成立呢?我们还要再找一些例子来进一步验证(板书:举例验证)。请同学们再任意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把你举的例子写在作业纸的表格1中。
(2)生自主找出例子,用计算器计算验证。(教师巡视,把特殊情况找出来)
(3)谁愿意把自己举的例子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呢?
你选了哪两个因数?积是多少?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能边指边说吗?通过举例,你发现了什么呢?
你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来说说你举的例子吗?
教师请两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情况,说说因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投影)
请生1说说看,从你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生答)也就是符合这个猜想是吗?
请生2:还有谁也想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
老师还找了两个同学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例子符合我们的猜想吗? 
(错的例子)为什么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写?
(变化的因数没写成几乘几的形式)这位同学举的例子跟你有什么不同?
(两个因数都变或其他情况)这位同学举的例子不仅验证了这个猜想,还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不过我们得先把这一个因数变化的情况研究清楚了,再来研究这个问题,行吗?
(4)通过这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发现他们举的例子是符合这个猜想的。同学们,你们举的例子也符合这个猜想吗?请把你举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教师巡视并指导)
有没有谁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猜想的?
5.概括规律:
我们举了这么多例子都符合我们的猜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猜想是成立的(擦掉?),它确实是一条积的变化规律。这条规律是——(读)
6.回顾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我们先是提出了(猜想),然后通过举例(验证),最后我们得出了这条规律(板书:得出规律)。
提出猜想      举例验证       得出规律
三、巩固应用
下面我们就用这条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知识大比拼,你有信心吗?
第一关:
比一比,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括号里的数。
16×5=80                        37×3=111
16×20=(                      37×( )=333
16×35=(                     37×( )=777
指名口答。这里应该填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想法。【你说的很有道理】
你怎么知道是这个答案的?【你分析的很好】【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小结;四()班的同学真的聪明,轻轻松松就通过了第一关,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条规律,我们现在就马上进入知识大比拼的第二关。
第二关:想一想
想想做做3:
(1)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告诉我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总价怎么求?38×4等于多少?
(2)你能根据这条规律说出其余的总价吗?(口答结果)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想一想:单价不变,每次购买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每次的总价呢?
小结:单价不变,数量乘几,总价也跟着乘几,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第三关:挑战自我
刚才,我们应用这条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大家表现得非常出色。你们想不想再找一找其他积的变化规律呢?
我们进入第三关,挑战自我。
出示:已知36×30=10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也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
36×______
30×______
 
 
36×______
30×______
 
 
(1)你能来猜想一下吗?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你来读一下,请你把两个因数分别去乘一个数,再用计算器计算并填表。
第二个任务是,你读,仔细观察表格,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通过填表,你有什么发现?你也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呢?(板书:规律二)
(4)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进行(举例验证)。现在请同学们任意举例来验证这个猜想,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全班交流:(收几种不同的举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例子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吗?两个因数乘的数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你们举的例子也符合我们的猜想吗?
小结:这样看来,这个猜想也是成立的,我们又找到了一条积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也乘一个数,那么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这两个数的积。
(5)你能用这条新规律来完成下面的口答吗?
四、沟通联系
这节课,我们用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到了两条积的变化规律,其实这两条规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有过应用。
出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以及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笔算。
这是三年级学过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我们是怎么口算的?请同学观察这两个式子,想一想这样的口算过程应用了哪一条规律。
这是三年级学过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你知道积末尾要添几个0吗?应用了我们今天找到的哪一条规律。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用计算器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呢?
在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经常会从一些现象中提出猜想,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从而得出了规律,这种思考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它会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规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