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发布时间:2015-01-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诸晓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面向生活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才是人人必须获得的数学,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原有已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思想,已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实现创新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格格不入,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数学教育要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应视生活为土壤,应为生活服务。
一、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1、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景,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以这样一个故事的形式导入: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停地跑,跑的结果怎样?谁跑第一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提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提出 ,而是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以《利息》教学为例。课前可以搜集一些有关储蓄的图片,一上课,先展示一些人储蓄的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银行玻璃上的‘储蓄’是什么意思?”“怎样储蓄”“银行墙壁上标出的利率是什么”“什么是利息”“利率和利息有什么区别”“怎样算利息”“人们为什么要把钱存到银行里去”“把钱存到每个银行都一样吗”“我看见妈妈有时到银行去是拿着一张小纸条去的,有时又拿着一个小红本子去,为什么”“有人在取钱的时候,必须在一个象计算器一样的东西上摁一些数字,才能拿到钱,这是为什么”……进而选择一些如“什么是储蓄”“什么是利息”等问题组织全班答辩,也可以针对一些如“怎样储蓄”“怎样算利息”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储蓄题,并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仅理解和区分了各个概念,而且对于利息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了解。这种针对学生生活现实陈设的问题情景,学生没有距离感,也有较强的学习热情和冲动,并能较为贴近地引导学生尝试着将数学知识方法运用与生活。
二、模拟生活,让学生在理解中运用。
荷兰科学家弗赖登塔儿说:“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数学是对广阔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数学家知识的内化,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与主动参与。有些教学内容要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亲自体验,但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走进浓缩的微型社会中去进行体验性学习。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由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构成,学生找到屋顶、遮阳蓬、指示牌等由三角形构成;升降机、防盗拉门等有平行四边形构成。此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做成这种形状,有什么作用?这样,把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又如在教学“折扣”问题时,先让学生到商场了解有关折扣的一些知识,再结合学校正在举行的“小小商品交易会”活动,把数学课堂变成商场,让每位学生都做一回营业员和购物者。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拿出课前准备的商品,把课堂变成交易会现场。“这个绒毛熊20元,快来买呀!”“便宜一点,打个9折吧。”“9折就是20×0.9=18元,行,卖给你。”“这个望远镜多少元,能不能便宜一点?”“25元,最多便宜2折,买不买随你。”“便宜2折就是便宜25×0.2=5元,20元我买了?”……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以及现场模拟生活演示,大家不仅对“折扣”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也丰富了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一下,粉刷墙面和天花板所需要的油漆和钱数。于是学生必须先计算出要粉刷的面积,然后到市场了解油漆的种类与单价,最后再进行计算,有选择地帮助父母挑选材料。又如学生学习了百分率的有关知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测查视力过程中,计算视力正常的百分率和近视率等,从而对保护视力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组织学生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去认识生活,指导生活,学以致用,同时进一步理解知识,实现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