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
发布时间:2015-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丽玉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提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学习衬托以及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语言,感受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物镜头:
1我们先来读一个词语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天游峰”]
人物镜头:
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天游峰?或者在电视上见过天游峰?
幻灯片镜头: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2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幻灯片:扫路人]
人物镜头:
你对“扫路人”有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一说。(插入flash:说一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就叫《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起把课题读一下。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天游峰的扫路人]
人物镜头:
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吗?
对了,课文主要是写扫路人的。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扫路人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学了课文,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
人物镜头:
1通过预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生字都读正确了,谁来读一读。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夷 颇   褪 帚      罢]
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在读或者写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点击“夷”字]“夷”这个字一般的意思是安全。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既可以一下子记住字形又可以一下子记住意思,请大家看这个字的结构和笔顺,一个人背上背着一张弓,这就是字形,一个人背上背着一张弓,感觉很安全,生命有了保障,这就是意思。记住了吗?
“削”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换成如下幻灯片]一个是读xiāo,例如削苹果、削铅笔。另一个读音是xuē,例如剥削、削弱、削减,本课中的瘦削也读xuē。
[幻灯片:削 xiāo,削苹果、削铅笔
xuē,剥削、削弱、削减、瘦削]
人物镜头:
下面请同学们翻到练习1,用钢笔认认真真地描红。描红的时候要注意写字的姿势,不仅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美观。(插入flash:认真描红)
2生字能读正确了,词语能不能读正确呢?谁有信心来读。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武夷山、颇有节奏、褪色、扫帚、瘦削、说罢]
注意:“帚”单个读的时候读第三声,在词语“扫帚”中则要读轻声。
“颇有节奏”在这个词语中的“颇”在这里的意思是“很、相当”的意思。
3、再看下面几组词语:
[幻灯片:
         轻轻松松        飘飘悠悠        气喘吁吁          
         自在悠闲        层层叠叠        大汗淋漓        
         炯炯有神        顶天立地        望而却步       
        朗声大笑         九百多级        半途而返]
这几组词语,你们觉得是横着读好,还是竖着读好?为什么?
这几组词语中,第一列是写扫路人的;第二列是写天游峰的;第三列是写游人的。我们竖着读读这几组词语。
人物镜头:
4生字和词语都能读正确了,那么课文有没有信心读正确,读通顺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插入flash:读一读,想一想)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遇到了一位老人,通过与老人的交谈,对老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了这些内容
幻灯片镜头:
[一、(1——2)天游峰的险峻
二、(3)初见老人,第一次描写老人外貌
三、(4——6)与老人谈话
四、(7)穿插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游人登山的表现
五、(8)第二次描写老人的外貌
六、(9——11)继续谈话,并与老人约定]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当中两次写到了老人的外貌,分别是在第3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两次写了天游峰的险峻,分别是在1、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两次写了与老人交谈,分别是在4——6自然段和9——11自然段。而这些内容是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
三、精读理解
人物镜头: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人的,而且也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和语言。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来感受这是个怎样的老人。
幻灯片镜头:
2[幻灯片:下面请大家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然后好好地读读品品,你能从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老人?]
人物镜头:
3课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有这两段话: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大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再次出示这两段话,边讲解边点击重点词句]
这两段话中作者寥寥几笔,一套褪色的衣服,一双棕色的运动鞋,一把竹扫帚,瘦削的脸,黝黑的皮肤,慈善的眼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平凡普通、勤劳朴实的老人。而“精瘦”、“炯炯有神”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这位老人虽然清瘦但健康有精神。
人物镜头:
(2)谁愿意通过朗读这两段话,让我们来感受这位老人的勤劳、朴素和健康。(插入flash:有感情地朗读)
4同学们,这两次人物外貌描写第一次是在傍晚时分,是作者初见扫路人时写的,第二次是借着淡淡的星光,作者仔细打量后写的。这里老师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天色越来越黑了,而作者对老人的观察和描写却越来越细致了呢?(插入flash:想一想)
对了,这是因为作者通过与老人的交谈,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那么作者与老人谈了些什么内容呢?通过这些交谈,作者了解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幻灯片镜头:
[下面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人物镜头:
5我们先来读读老人说的第一段话: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你觉得老人每天扫上山,扫下山,到底累不累?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你自己的想法。(插入flash:联系上文,想一想)
人物镜头:
要体会老人每天扫上山、扫下山到底累不累,我们可以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来体会,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天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段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这段话主要用了打比方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游峰的高和险的特点,用“银丝”[点击“银丝”变色]写出了石阶的细、窄的特点,用“抛”[点击“抛”]写其高、峻,用“飘飘悠悠”“断掉”[点击“飘飘悠悠”“断掉”]写其险和玄。
人物镜头:
想见识一下这如又高又险的天游峰吗?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片: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出示图片]
你看,在这高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石阶多像一条从天上抛下来的银丝啊!
人物镜头:
看了图片,是不是感受更深了,现在读这段话,一定能读得更高更险。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天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人物镜头:
我们再来读读第7自然段,注意这些变色的词句。(变色: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百八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读了这段话,尤其是这些变色的词句,你感受到什么?
人物镜头:
这段话,尤其是这些变色的词句,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游客登天游峰时的劳累。
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得让我们也倒抽一口凉气。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百八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人物镜头:
(2)由此看来,登这么高的山,干这么重的活,再加上这么大的年纪,一定是一件很累的事,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插入flash:说一说)
老人之所以说不累是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片山水,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尤其是老人说的“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句话,[点击变色]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把工作当成了享受,这样的活儿,他日日干、月月干、年年干,干了几十载了,依然充满干劲;这样的山水,他日日看、月月看、年年看,看了几十年了,还是不厌倦。
人物镜头:
谁来读这段话,也像老人一样说得轻松轻松,自在悠闲。
(3)同学们,有人说,这篇课文是写扫路人的,可这里写了天游峰和游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你觉得呢?(插入flash:谈谈你的观点)
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第7自然段主要写了游人登山的艰难。越是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写游人的累,就越能体现出老人的坚强,体现老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这种写法叫衬托。
阅读时,联系上下文来读,我们的感受会更深;而写作有时也需要这样,适当地运用一些衬托的手法,会让我们笔下的事物特点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
6我们再来读读老人说的第二段话,你的感受会更深。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老人实在离不开这里的理由是什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人物镜头:
老人已经70岁了,按说早该退休了,去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但他实在离不开这里的理由是在这里可以喝到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到清爽的空气,和花鸟作伴,这样的理由普通得几乎不能成为理由,这让我们感受到
老人那种生命不止,攀登不止的精神。他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武夷山,愿与大山终生为伴。
(2)谁也能像老人一样,悠然地来读读这段话。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人物镜头:
7刚才我们读了老人的两段话,对老人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课文当中还有老人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忽略,我们来读一读。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人物镜头:
(1)同学们想想,我们身边也经常遇到这样年纪的老人。如果我们也像作者一样说:“30年后,我们再来看您!”,他们会怎么回答?你从这位老人的回答中感受到了什么?(插入flash: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一般的老人当我们说30年后我们再来看您的时候,他们总会说30年后我早已不在喽。可是这位老人却不同,从他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他的自信乐观、豁达爽朗的性格特点。
幻灯片镜头:
[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人物镜头:
文章写老人,怎么又要写宿鸟了呢?
这里依然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老人笑声的爽朗。
(2)谁来读读这一段,读出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爽朗。
幻灯片镜头: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人物镜头:
8同学们,这篇课文最后这样写: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插入flash:谈谈你的理解)
人物镜头:
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不仅仅是老人的笑声,还有老人那种乐观、豁达、自信以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攀登不止的态度和精神。这也就是作者要写扫路人的缘故。
四、总结积累
人物镜头:
1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们一定也有很多感想,下面我们就用一两句话,把感想写下来。(插入flash:写一写你的感想)
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并不轰轰烈烈,并不流光溢彩,但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自信、豁达、开朗的胸怀,我们的人生就会充满乐趣,充满阳光。
2同学们,天游峰的扫路人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个普通的老人写得这么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呢?(插入flash:回顾课文,谈一谈)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个普通的老人写得这么形象鲜明,这么具体可感,主要是因为: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 一、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来刻画人物。
          三、通过衬托来表现人物。]
学习了这一课,老师相信同学们表现人物的手段方法越来越丰富了。
人物镜头:
3老人的笑一直伴随着作者,那老师今天的课,能一直伴随着大家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