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横林实验小学 夏海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螳螂捕蝉”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明白吴王恍然大悟的原因。
2、在深入学习这则历史故事的同时,让学生对少年的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3、能够复述课文的重点段落,了解复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少年所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了解少年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少年智劝吴王,吴王决定不再攻打楚国。)
2、过渡: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能用一句话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说出理由来并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
二、精读课文
1、你认为课文中的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默读课文)
1)谁先来读一读?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一说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
2)交流: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ü 适时点出:有勇气、勇敢、关心国家大事。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ü 适时点出:冒死巧谏的勇气、智谋、决心、耐心。
ü “毫不介意”什么意思?他对什么不介意,又对什么在意呢?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ü 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ü 指导读好这一段。(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ü 这一节中对“螳螂捕蝉”的动作描写非常形象,也很具体,大家把这句话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ü “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ü 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这里的利益和祸患分别指什么呢?
ü 那么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ü 现在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螳螂”换成“吴王,”把“蝉”换成“楚国”,把“黄雀”换成“诸侯国”。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ü 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
ü 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归,四处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这就是“不堪设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词写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ü 什么叫“恍然大悟” 他明白了什么?
ü 学到这里,你们怎么看待“吴王”呢
二、总结课文
1、回顾全文,少年并没有写怎么劝说吴王,但却说服了吴王,所以说他是智劝,一个智慧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三、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