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勤奋,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勤的右边为什么是力字旁呢?你知道什么叫“勤奋”吗?
2、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勤奋”二字。板书:说,说的意思就是讨论、谈论。齐读课题。
这个说字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说理文,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都不一样,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我们学完了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上小节号,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3)思考:课文是怎样来写《说勤奋》这个道理的?
2、检查第一小节。
(1)指名读,相机正音。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吗?强调: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
(3)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摆明观点”,这就是说理文的一个特点,。(板书)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3、同桌互读2、3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主要讲了哪几个人的故事?
(1)交流,出示: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他们成功了吗?成为了什么家?出示:史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
史学家: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
生物学家:研究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的专家。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
(2)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老师这里有几个关于司马光勤奋学习的故事中的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出示词语。
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熟练。(指名说说意思)
警枕:是什么意思呢?书中就有答案,你能找到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资治通鉴》:正音。是一部史学巨著,和普通的著作是不同的。篇幅长或内容博大精深的著作。
(3)相信你把这些词语放到文章中也会读了,指名读。
(4)你能用这几个词语说说这个故事吗?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过渡:第二小节讲了司马光因为勤奋,写出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所以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家。那么童第周又是怎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呢?
4、检查第3小节。
(1) 老师在这一小节中发现有许多的成语,你能找出来吗?生快读用铅笔划出。
(2) 出示词语,你知道什么叫~~~吗?
毫不气馁: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急起直追: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
名列前茅:联系实际,我们班哪个同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呢?这就叫名列前茅。
老师这里还有个高难度的词语,你会读吗?出示:青蛙卵剥离手术。指名读,开火车读。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界是个高难度手术,世界上没几个人能做成功。童第周能熟练地完成这个手术,真了不起!
(3) 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即使······)书上有句话告诉我们了,你能找到吗?这和解释“警枕”的意思方法是一样的,也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不仅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这种方法我们可要经常用哦!
(4) 这句话是谁说的?华罗庚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5) 你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吗?
5、对比:司马光从小是个怎样的孩子?童第周呢?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事例说明了勤奋的重要性。(板书:举例说明)
6、作者用了两个事例要得出什么结论呢?(板书:得出结论)
(1)自己读一读,再齐声读第4小节
(2)用“只有······才······”的句式来说说。
三、总结
同学们看黑板,作者一开始就摆明观点,接着用两个事例,天资聪明的司马光和并不聪明的的童第周通过勤奋都获得了成功,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勤奋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搜集一下,也可以关注一下我们身边同勤奋学习的故事。
四、学写生字
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