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生发展建设博爱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1、源于新课程对“充满爱的课堂”的呼唤。课堂,是儿童直接或间接学习知识技能、体验丰富人生,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地方。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着爱的教育。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学习,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爱,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纵观现在的学校,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倡质量立校,所谓“质量”,指的是分数、升学率。所以我们打造博爱课堂,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而“爱”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基础。
2、源于对“尚学、博爱”校训的深入思考。我们横林实验小学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以博爱文化立校、兴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渗透博爱理念,在行动中实践博爱精神。但我们在深入观察课堂时,也发现部分老师不能持久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何让博爱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课堂教学有爱、有智慧、有意义,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我们打造博爱课堂,旨在追寻一种内生性的“博爱”重建,“爱”的层次置于“人性人格”的高度。
3、源于教师、学生发展的需要。博爱课堂中,教师不仅是担负着发展学生的任务,而且自身的生命也在教育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不断从知识中汲取营养、实现各方面发展的主体。这是对教育本质的自主追寻,通过教育的实践致力完善人,充实人,寻找让师生共同成长的绿色通道。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决定打造博爱课堂,促进师生在爱中和谐发展。
4、源于学校优质提升的需要。我校将继续优质提升工作,虽然近几年来,我校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优化学生作业,如何实现减负增效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构建起博爱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从而形成我校的博爱教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分析
(1)概念分析
1、博爱, 是对人类普遍的爱,是博大无私的爱,是超越阶级和种族等界限的爱。博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可以激发前进的动力,促进学生爱学习、爱科学、爱艺术、爱体育、爱思考、爱创造……促使教育者以更高远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去呵护儿童、少年的生命成长。
2、博爱课堂:博爱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是一个创生的课堂;是追求自然、和谐、宽松、健康、高效的课堂;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关注的是鲜活的个性生命特征,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注重的是平等民主的尊重教育,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师关注的是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同时更加注重自身的教育影响。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爱、懂得爱、播种爱。用生命感受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体悟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
3、建设博爱课堂:指在博爱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主要是:1、着眼于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每项教学活动都有意义。2、突出学生的人格发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自主自觉地学习,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强调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在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也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2)理论依据
1、教学最优化基本理论。教学最优化是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它启示我们:它使教师从许多习以为常、但效益很少的行动中解放出来,选择最好的实施教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等。
2、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日渐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导方向,教育的功能更加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特征,教育的育人目标也由侧重于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人转为侧重于先行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人。
3、陶行知新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新教育的根本点在与,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学生要自己去学,而不是坐而享教。陶行知先生新教育理论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此理论启发我们: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寻博爱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策略,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使教学过程有爱而深刻,并以此为重点,对课前、课内、课后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改革,使各项教学活动达到优质高效。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研究,教师增强博爱理念,形成博爱教育情怀,并且在学习、研究、创新活动中,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1、对博爱课堂的含义、理念、特征、价值和研究动态的文献研究。
2、基于博爱课堂基本精神,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3、基于博爱课堂基本精神,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技术细节的研究。
4、基于博爱课堂基本精神,优化课外学习活动(作业练习、实践活动)的研究。
5、基于博爱课堂基本精神,改进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主要是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相关课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观察研究:通过“课堂观察”、随堂听课等手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策略,形成新认识。
3、案例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针对不同情况的课堂教学状况,研究相应的办法与策略。
4、行动研究: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采用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的形式,行动跟进,不断反思。
5、经验总结:通过在“博爱课堂”的实践,及时总结提炼有价值的经验,并予以推广,作出总结,最终形成本课题的整体研究报告。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5.1--2015.2)
选择课题,学习理论;拟定并完善课题方案;明确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文献研究阶段(2015.3--2015.6)
调查研究、学习理论、研究建构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启动教师课题研究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及相关理论知识
3、行动研究阶段(2015.9—2017.6)
依据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创新、反思。
1)组织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拟订实验方案和开展探索工作;进行中期评估、调研,不断积累资料,及时提升成果。
2)根据课题方案,各课题组成员从博爱课堂的内容、方法、评价、培养目标等方面入手,开展相关的策略研究,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整改提高。
4、分析总结阶段(2017.9—2017.12)
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写明各阶段计划完成的研究任务。
1)反思修整阶段2017.9—2017.10
各课题组成员小结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并探索出有关策略及规律,写出前阶段实验情况小结报告,并汇编教学案例。
2)成果汇总阶段2017.11—2011.12
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分析修订资料,收集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将研究成果物化,汇编专集。
七、预期成果
1、探寻出博爱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策略,使各项教学活动达到优质高效。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教师增强博爱理念,形成博爱教育情怀,并且在学习、研究、创新活动中,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成果展示和公开课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经验推广。具体形式:课题网站,结题报告,《博爱课堂备课手册》,《博爱课堂教学故事》,《博爱课堂教学论文集》。
八、推进措施
1、宣传发动,健全机构,切实提高对该课题工作的认识。
2、强化措施,创新方式,构建该课题运行机制。
3、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建设“博爱课堂”的科学方法。
九、研究人员
课题组组长:何海林、王丽珍
课题组主要成员:
陆金华 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
秦 波 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
夏 俭 负责术科方面的研究
邵莉萍 负责语文学科方面的研究
诸晓燕 负责数学学科方面的研究
黄丽霞 负责英语学科方面的研究
吴蓉梅 负责思品学科的研究
俞淼娟 负责综合学科的研究
何 霞 负责音乐学科的研究
孙 逸 负责美术学科的研究
吴 锭 负责体育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