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校本资源和载体的“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实体,使教师、学生确实感受到德育有用。在老师、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挖掘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资源,树立教师作为开发者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情景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新课程的实施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而学生最终也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的教育最终也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的课堂,主动投身到吸取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感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去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地根据指导学生行为的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通过绘画的表现方法来展示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发掘和创造,尤其是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念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一种审美素质与综合能力将在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绘画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绘画,必将在塑造学生健康意志品格,提高艺术文化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全人格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绘画教学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而是传递祖国传统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促进感知力、观察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开发右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的多种教育功能。我们涉及的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因而,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一支研究领域广、专业素养高的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科研工作,课题组多数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很高的科研热情,有利于形成课研的合力。学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优良的教学传统,有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