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提升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实现横林实验小学数学教师的智慧共享,近日,横林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了围绕“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首先由本人为大家执教了《认识负数》一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㈠、活动引入、初知正负数——通过“对着干”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通过完成表格,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知问题,转来5名新同学,转走3名同学,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00元等活动,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明确生活中需要正负数。㈡、联系生活,再识正负数——通过例题中的温度计、海拔高度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让学生很好地借助直观情景来理解接纳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同时在习题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㈢、回归生活,掌握正负数——挖掘习题功能,应用正负数。㈣、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后,全校所有的数学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给我提出了这样几个建议:一、在感知“相反意义的量”这一内容时,应强化区分它们的标准,也就是为正确把握正、负数与0的关系做铺垫,这不仅关乎学生对正、负数含义的直观认识,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建立有关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形成相应的数感。二、要用好温度计、海拔高度图。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三、要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如“练一练”改编一些数据,加一些分数、小数,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0除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本次教研活动更多的是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它留给教师的思考也是颇多的,让教师对此类概念教学的要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横林实验小学供稿 撰稿:杨奕 摄影:诸晓燕审核:夏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