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校园快讯
走出课堂 体验成长
发布时间:2017-01-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春华

 

走出课堂   体验成长
---横林实小一(5)班集体活动侧记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但是学生的成长不仅局限于课堂更在课堂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横林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寒假集体活动,对学生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1月18日虽然外面下着蒙蒙细雨,但是没有挡住一(5)班学生们的热情,大家按照规定的时间准时集合,一路上兴奋不已,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嬉乐湾生态农业示范园,在这里度过了开心而又充实的一天。
嬉乐湾生态农业示范园走现代化生态农业之路,将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开发与农业休闲观光主题充分结合起来,非常适合小学生参观,增加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在石斛种植基地,工作人员给孩子们介绍了石斛这种植物,它跟其他植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生长在泥土里而是生长在树皮上,它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随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健康养生植物园,植物园里种满了各种植物,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结合平时阅读的课外书,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植物的特点,体会到了自然的丰富多彩。在开心农场,孩子们领略了冬日的农田同样充满生机,满目皆是绿色的有机蔬菜,增加了对自然的亲近之情。家长们适时教育孩子蔬菜是身体成长所必需的,多吃蔬菜才更会更健康,孩子们深受感染。
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孩子们却兴致盎然,直至回到家中依旧兴奋不已,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作为家长,我们也感觉到了活动的重要意义。首先,加深知识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以前很多知识都是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对孩子们而言缺乏切实的体会,在活动中孩子们能真切地去观察,在观察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其次,融洽亲子感情。家长们平时工作较忙,孩子们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是很多,在活动中加强了交流,增进了亲子感情。最后,增强集体观念。在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体会到了和在学校不一样的集体生活,更加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情的温馨,集体观念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言。

附: 

亲近大自然,体验绿色生活
                        ——亲子畅游常州嬉乐湾随想
横林实验小学一(5)班 张煜轩妈妈
 
自然,是生命的节奏,走进自然深处,聆听自然的回响,领悟自然的真谛,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1月18日,我们横林实验小学一(5)班的师生和家长,一起畅游了常州嬉乐湾生态园。
今天,天空虽然下着毛毛细雨,但是也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9点半,家长们的车队,准时从校门口出发。10点半,到达了目的地。进入嬉乐湾,走在弯弯的小路上,我们立刻就闻到了大自然的清新之气。
首先,我们来到了生态园餐厅,这个餐厅有其特别之处,它是建在温室中,结合温室工程和园林景观的设计,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生态自然美景。使我们忍不住拿起手机,和大自然来个美美的合照。同时,餐厅还有独具特色的石斛宴、石斛茶以及鲜榨石斛饮料等。大家品尝着美食,欣赏着美景,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接着,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石斛种植室,里面种植了来自云南龙陵的紫皮石斛。它的生长环境很特别,一般的植物都是在泥土上生长,而它却是在树皮上生长。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奇特的植物,所以尤为惊叹,都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采用智能温室大棚,通过对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营造出类似云南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另外,石斛作为古代九大仙草之首,还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参观完石斛种植室,大家又来到了健康养生园,据工作人员介绍,里面栽培了上百种药用植物,其中引种50多种来自云南的药用植物,如:辣木、香果树、竹节树、鸡蛋花、菩提树等。
最后,我们的参观有室内转向室外,大家来到了开心农场。一个个磨盘,拼成了一条条小路。王老师一边走,一边向孩子们介绍着蔬菜的名字和特征,有菠菜、青菜、紫包菜、青萝卜等,这些都是纯天然的蔬菜,造型个个都很非常可爱。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农场周围都安装了摄像头,他们可以随时观察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愧称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由于天气的原因,有些馆没有开放。虽然有些不足,但大家都收获了很多。特别是孩子们,他们亲近了大自然,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绿色之美。让他们的寒假生活更愉快、更充实、更丰富。同时,还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和社会经验。这次的亲子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快乐,还给家长们带来了一个陪同孩子玩乐、学习的机会。真心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