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先生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的弊端,也一语道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苦恼。
而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开始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今天听了薛辉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我觉得“运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二是能有方法、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必须从表达入手教阅读。
一、文本解读——破译语言表达的密码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只不过有的表达方法能让读者一目了然;有的则“潜伏”其中,需要借教师的“慧眼”发现其“庐山”真面目。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首先要关注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即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体现为每篇课文在整体构思、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或者是“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构段、构篇方式,或者是采用顺序、插叙、倒叙的叙述方法,或者是首尾呼应、含蓄结尾,或者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教师都要从“表达”的角度出发,以“为什么”的思维去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可以这样表达?为什么能表达出这样的精神、情感?教师只有自己一一理清,自己心知肚明,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其构思、布局的精妙之处。
其次要关注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即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体现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的使用传神到位,非常精妙;可能是语言呈现方式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可能是诵读中语音韵律很独特,抑扬顿挫合辙押韵;可能是语言句式很有规律性……教师要透过字里行间,捕捉住那些语文味道很浓又很特别的语言现象,多驻足流连,多咀嚼品味,理解言语内容,探究言语形式,才能引导积累言语素材,积累言语范式。
在教学《秦兵马俑》前,我对文本的解读是:《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本文在表达上有很显著的特色:
第一,整篇文章条理清楚。因为在结构上,本文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总-分-总”的布局方法,即本文的总体思路是先总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具体写它的规模、类型和个性,最后写秦兵马俑的价值。二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事情介绍清楚,如第二自然段,先写“规模宏大”,再用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它如何“宏大”。三是过渡句的用法,如第三自然段就是用了“不仅……而且……”这一过渡句,自然地从“规模宏大”过渡到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二,语言优美凝练。本文中的四字词语较多,句式整齐对称的较多,以表现出秦兵马俑的气势非凡。
第三,对各种类型的兵马俑描写细致。作者不仅从身材、装束、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描写兵马俑,而且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四,详略得当,各有侧重。作者重点描写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略写了“车兵俑”“弓弩手”“马俑”。而且在第四至第九自然段侧重于描写兵马俑的形态,而第十自然段则描写了兵马俑的种种神态,显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杰出的智慧才能。
总之,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炼的语言、合理的想象和清晰的结构把秦兵马俑写得威武雄壮,把秦兵马俑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是训练学生学习表达的好范例。
这样的文本解读,体现出了教师是文本语言形式的知音,破译了文本语言表达的密码,为教学目标的正确制定指引了方向。
二、教学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上学生语言学习的路径是通过课文学习,通过课文中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然后通过情景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吴教授的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分别是“课文学习”“语言输入”“语言积累”“语言输出”“语言同化’。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须把理解与运用相结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教学时间分配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
教师根据《秦兵马俑》一文的语言特点,结合课标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举世无双”“所向披靡”“跃跃欲试”“南征北战”“惟妙惟肖”“绝无仅有”“战车千乘”等成语的意思。2.能借助课文中的中心句和过渡句来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段落大意,了解课文大意。3.品析课文语言,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体会、揣摩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感悟描写秦兵马俑特点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运用,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从理解到运用,直指文本的表达,直指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直指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尝试运用——立足表达技艺的习得
我们发现,学生平时积累的词句不少,但一到表达时就词汇贫乏,语句干瘪,不会运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是缺少自然而然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他们对学过的绝大部分词语、句子和语言运用方法,往往只停留在感知和理解层面,难以转化为可供自己随时运用的语言。心理学家将只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从能理解到能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一道重要关卡。
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重要关卡呢?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语言文字的价值所在,妙搭阶梯,帮助学生内化语言,迁移表达的方式,习得表达的技艺。而在课堂中的练笔,则成了学生读懂了内容,领悟了方法之后的重要环节。如学习《秦兵马俑》描写“将军俑”“武士佣”的段落时,在学生领悟了“按照‘身材—装束—动作—神态’的顺序将兵佣描绘具体”的方法之后,教师提供了“弓弩手”“车兵佣”“骑兵佣”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着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一种兵佣的形象。写完之后,师生从“按顺序描写”和“用词准确”两个方面进行评析。
再如,学习描绘兵马俑神态的第十自然段(“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了“描写神态加联想”的表达效果后,提供了更多兵佣的神态图,让学生也采用“描写神态加联想”的方法,描述其中一个兵佣,并通过其他学生“猜一猜描述的是哪个兵佣”的互动游戏,评价学生的描述是否传神到位。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练笔活动,就是在感悟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运用,训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尝试运用,学生经历了一个有效学习表达方法的过程,既学习了语言运用方法,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理解,既“得意”又“得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四、自主实践——形成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会创造性地独立使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学生从积累吸收到尝试运用,再到富有创造性地自主运用,这既是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也是言语外化的一个思维训练过程。在学习尝试运用之后,还不一定就能完全掌握,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有创意地进行独立自主地运用,也就是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了,就能有效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秦兵马俑》结束时,联系生活设置这样的语言自主运用作业:运用今天学习到的表达方法,介绍一下家乡的某处景点。
“刚进入恐龙园,一头头栩栩如生的“恐龙”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它们有的身体庞大,伸长脖子,张牙舞爪,似乎一声令下就会飞奔而去;有的目光炯炯,仰天长啸,仿佛正在大发脾气;有的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盯着前方,好像正在寻找可口的猎物,准备饱餐一顿……更有趣的是两只角龙,它们长长的角互相碰撞着,互不让步。我想,它们也许在为一块美食而奋力争夺,也许在为谁的力量更强大而较量,也许是为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它们轻细的呼吸声。”(摘录自学生钱志杰习作《游中华恐龙园》)
这位同学习作中片段体现出他已经学会了“描写加联想”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文本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挥,自己的提升,可见其独立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从表达入手教阅读,我们就要坚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动摇,坚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动摇,坚持潜心解读文本,正确制定目标,加强尝试运用和自主实践。如此坚持,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将如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