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聆听了张亚峰老师为大家展示的一堂设计精妙、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后,我陷入对“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的思索中……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它饱满和催化的导引价值更具非凡意义。它是整篇阅读教材两课时教学的精彩发端,理应有“先声夺人”的教学魅力。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学生学趣诱发、教学场景感染、阅读期待调动、探究心向和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快捷把握课文内容,能给细读文本埋下坚实的伏笔,是推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加速区。
第一课时应该怎么教?张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 导课要激趣
一篇新课文,能否有效诱发学生的阅读兴味,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第一课时的导课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根据文本“鸟语”的特点,从“倾听”入手,上课伊始,伴着悦耳的鸟鸣,鼓励学生学着鸟儿鸣叫,与老师、同学对鸣,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然后娓娓讲述“公冶长通晓鸟语”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鸟语的兴趣。
2. 初读要强化
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绕不开的话题,也是第一课时的首要任务,它被执行的程度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张老师抛出“课文描写了哪些鸟儿的叫声?作者分别从它们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交流汇报。
于永正老师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接着张老师始终紧扣“鸟语”,饶有情趣地引领着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对话、朗读中了解鸟语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内容之美。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读出了生趣,读出了意味。
3. 字词教学要扎实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悟词的任务,无疑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张老师这堂课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没有采取常见的词块教学法,而是随文识字,抓住重点,有所侧重,有的从生活中理解,如“倍感亲切”就采用造句的方法理解其义;有的结合字形字义来理解,如“无拘无束”这个词,先通过演示“拘”的象形字的写法,巧妙地将字义教学渗透在内,然后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氛围,立足自主探究,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高。
4. 感知要强化。
设计精当的整体感知问题,有效调动学生再读文本,以求强化对文本整体感知的效度,也是第一课时的重要学习内容。张老师在前面反复引导学生对话,联想,在深切感悟文本,习得语言秘妙之处的基础上,借助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增长了学生的言语智慧。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又注重方法的迁移,学生获得了生活的情趣、学习的快乐。
5. 结课要存疑
开课设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尾的存疑就是“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了。张老师在结尾处这样总结:“作者详细描述了布谷、燕子的叫声”,略写了黄莺啦,画梅啦等鸟儿,讲述了自己从中听出的信息,这就是课文开头的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可是课文鸟儿的语言不仅用声音表达,还有那美丽矫健的身姿,作者从燕子、大雁、苍鹰的另一种语言中又获得了哪些信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这样的总结,既是对第一课时的总结,还是对第二课时的美好的开启。
最后,张老师还梳理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至四年级所有关于鸟儿的课文,出示了这些课文的题目,以期学生能从学会“一篇”至学会“一类”,渗透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这同一写作对象的文章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究解疑,达到“课虽终,味还在,趣仍浓”之境。
总之,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语文老师应摒弃固化的模式,关注儿童心态,找准儿童学习的起点,引领学生激情走进文本,领略最初的风景,让第一课时呈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