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学习到重养成: 关注思维品质,培养语用能力
———关于project教学的一些尝试
发布时间:2017-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戚秋菊

 从重学习到重养成:关注思维品质,培养语用能力          

      ———关于project教学的一些尝试

引言:新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Project单元的内容既反映了用英语做事情的设计理念,也凸显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它为拓展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兴趣提供了有效资源。Project单元中编排了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活动,它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笔者今年五六年级跨年级教学,基于前面三四年级的跨年级教学,发现三四年级的更多侧重于勾勾、画画、贴贴,填写一些简单的信息,然而到了高年级,信息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要在大量的信息中反馈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们不知道思考的方法,总是靠自己的直觉或传统经验去解决问题的话,面对容易的、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解决;面对复杂的问题,往往就会举措失当,进退失据。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是最困难的。讲的少,是浅显的苍白;讲的多,又会是灌输的沉重。所以笔者认为Project教学应重点关注“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将以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Project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Project 思维品质 语用能力 提升

一、关注思考探究,贴近生活实践

    新版译林教材本身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有生动形象的插图,富有情趣的对话和蕴含文化差异的文章等,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Project的主题更贴近生活,在这种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此过程中有一定的提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译林5B project1 的主题是around our city。其中涉及到了如何用英语表达如何到达目的地。

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的提问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连贯问题,从交通方式入手,以我家人的交通方式来复习学过的交通工具,例1:I go to work on foot,I never go by train,  my husband goes to work by car, he never goes by plane, my son goes to school by bus,he never goes by bike.在此过程中感知交通工具的正确用法。这部分在设计的时候是考虑学生初步复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model的基础上就会仿照这种形式,形成一定的概念,引发思考内容:我的家人是怎样去工作的?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尽量设计一些model,让学生感知问题,通过渗透,又联系实际,从而带着问题思考,引发思考的内容。

2、诱发思维,思考探究

 接着,笔者选择了以我们的熟悉的城市---常州为主体,围绕常州的一些著名景点美食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对一些美景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们在哪?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并诱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例:C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places,for example:Hongmei Park Qingfeng park ,Dianosaur Park,Yangcheng Park....How can we get there?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里综合我们城市的交通状况,学生们脑子里就会涌现很多的交通工具,BRT,by car,by bus....至此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就已基本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以及对话一步步得出答案的,我们讲的是怎样的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本地人,或者一个外地人,怎么来了解这个城市,那些著名的景点、美食在哪?怎么去这些探究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描述的时候又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3、比较对话,拓展思路

采用对比的方法,往往能得到很多感悟。比如笔者仿照译林5B 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主线,呈现常州地图,常州的一些名胜和常州地图生动呈现,怎么去?Let’s ask the way。这个问题在上面交通工具的基础上加大难度,乘几路车去?因为常州的地铁在建设中,所以笔者选择的是bus 和BRT,笔者还设计了让学生扮演路人和警察,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时顺势复习we can get on ...and get off....

接下来,在以上基础上,呈现学生熟悉的街道,南大街,北大街...当然笔者设计了简单的示意图,这部分让学生完成任务,相互合作中完成寻找flower shop,bookshop, hospital,supermarket,还有新授museum。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们很积极。

让学生比较地点的不同,采取的交通方式也是不同的,也可以比较国外和国内交通方式的异同点,思路一下子就拓宽了,破立结合,但又有区别。比较时可求同也可求异。多元比较的方法有利于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4、形成project,自主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画一幅自己生活附近的地图,因为一些street难以表达,所以我让学生们自由创作,可以表达自己想象中的Orange street,apple street,sun town,moon town....小组合作后,推选一位同学上台发言。

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个例子:

Example1: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live on Moon Street.I come to school on foot.First,I go along Moon Street, next,I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traffic light,then ,I walk along the Sun Street, my school is on my right.

Example2:how do you get to the hospital?

I take No.69 bus at the bus stop, I  go along Orange Street, next,I turn right at the third traffic light,then ,I walk along the Apple Street, my school is on my right.

我们在设计Project的时候,更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充分诠释“do to learn”

二、注重迁移变化,提升思维创造性

    鉴于五六年级的教学目标不同,笔者教授6B Project1时,采用了不同的设计。

1、信息迁移,进行组合

1.1信息迁移,自由对话     

 Step 1 Free talk

 T: I get up at 6:30.When do you get up?

 S:…

 T: You get up early. It’s a good habit. When do you go to bed?

S1:…

S2:..

T:You’re a good student,how to be a good student?

  在正式进行Project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回顾语言知识,把前面所学的信息迁移后系统的结合,归纳相关语言信息,为正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作必要的铺垫。

2、找出层次点,创造性解决问题

2.1 分层练习,创新解决问题

一节课得到了什么?那些语法技巧、方法等,哪些能为我所用,“拿来”、创新之后变为自己的东西。

6B Project1,在主题的基础上,笔者呈现了作为好学生的第一点must follow some rules,多种rules呈现,使rule不单一。       

以上的练习比较简单,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题给学生们,加大难度。 

在此基础上,情态动词的用法复习到位。笔者设计的开放题也学生了树立了model。这种在强调语法的表面上又强调一个好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内化为学生品质的过程,就是一种迁移与求变,这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个重要表征。

2.2 信息再加工,形成交结点

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

   6B Unit2 Good habits,这篇课文,笔者立足文本,它的知识点呈现,还是以图片的形式,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脑海中的信息再加工。导入者呈现了作为好学生的第二点A good student should have good habits.用第二单元的图片,尝试让学生说说熟悉的人物和事情,头脑信息再加工。 

2.3 小组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任务

T: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our habits. How about others’ habits?

T: Look! These are about Amy and John’s habits.  Let’s read it together.

T: What habits do they have?Write down Amy’s 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

T:Let’s check out the answers.

    (1)Amy’s good habits:

     get up early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

     go to school early

     help her classmates

     finish her homework before dinner

     wait for the green man before she crosses the road

    (2)Amy’s bad habits:

     eat too many sweets

    (3)John’s good habits:

     say “good morning” to his teachers

     wait for the green man before he crosses the road

    (4)John’s bad habits:

     be late for school

     watch TV after school and do his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run quickly on the road

     eat a lot of meat for lunch and dinner

  正式的Project活动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所给的具体步骤,通过自主制作、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调查访谈、信息搜集、交流汇报等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本节课的加工信息环节共分为个步骤,分别为确定主题分层练习再加工练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填写、介绍和讨论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从手头准备自然过渡到口头准备,完成了Planning — Preparing — Producing这三个步骤,为正式的语言输出做好铺垫。

三、掌握思维方法,提升语用能力

1. 选择场景,综合运用语言

 如还是以上的课题,在以上层次上,笔者为了巩固拓展,设计了第三点Being a good student should do well in society.

 教师呈现了我们6B 补充习题Revision1中的图片,并配音,作为日记形式出现一段帮助老人过马路的场景。抛出问题 do you do well in society?接着同桌间任选场景创编对话,并在组内展示自编的对话,如遇困难可及时请教老师。最后每组推荐两名代表在下一环节向全班同学展示。

 学生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敢于创新,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对话方式,这也是掌握了思维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

2. 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各组代表上台表演自己创编的对话,其余学生和老师则作为评委对其进行现场点评。知识结构的有效激活和交际情景的成功创设为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顺利输出语言奠定了基础。学生能恰当、得体且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Project的最后一步为Presenting,它是展示实践成果的环节,也是突出语言输出的关键环节。前期的教学铺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也让学生对主题任务的语言和语体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由此可见,在展示成果环节,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语言输出,让成果展示更具操作性。

 Project的成果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其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各小组的实践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本节课的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评判能力。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Project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点尝试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应该去关注现实,甚至用文字去干预现实。培养语用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在课内学到方法,自己在课外去历练、体会、思考。借助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社会中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逐步学会理性思考,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习惯,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等多方面去思考和联想,善于随机应变,转换思维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理念与追求。     

[参考文献]:

1.译林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五年级下册

2.译林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六年级下册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

版).

4.戴碧薇,关于提升小学英语复习课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子(教育新念);2014年14期                   

5.姚少华;浅议小学《英语》Project教学[J];阅读;2013年Z5期

6.刘海芹;从Project板块教学中获得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