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04-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诸晓燕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诸晓燕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在操作活动中建构分数的意义。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习信心。

重难点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单位。能比较透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让我们一起先来研究两条题目。

出示:真假让你辨。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用手势表示。

① 23 的分母是3,分子是2,中间一条横线叫分数线。(   )

② 妈妈把一块饼分成4份,这样的3份可以用34 表示。(    )

②题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重点讨论。

师随机出示“没有平均分的饼图”

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可以用分数34 来表示。

再出示“平均分的饼图”提问:你能涂色来表示这块饼的34 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感悟提炼,建构新知

1、理解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2)小结

师: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多少份?用分数表示的是这样的几份?

3)揭示单位“1”

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一分、说一说。我们发现在表示分数      

时,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②为了简明地表示这个被平均分的对象,我们就用自然数1来表示。(板书:1)可是同学们,你们说这个1跟我们平时讲的1一样吗?比较第3幅图与第4幅图,让学生自悟,给1加上引号。(板书:“1”)

师小结:这儿的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又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

③举例说明,加深理解单位“1”。

4)概括分数的意义

讨论这四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

由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过渡到分数的计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

单位。结合34 这个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及含有分数

单位的个数。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练习八第1题。

说说单位“1”

2、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说说单位“1”

四、全课总结质疑。

1、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的意义”,还认识了分数单位。你有一些什么收获呢?(学生畅谈收获)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诸晓燕

小学数学概念的有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分数意义”的理解就是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学习小数以前,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教材用“像上面讲的1/2、1/4等,都是分数。”这样的语句,并通过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什么样的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分数的定义,这只是描述性地给出了分数的概念。这是感性的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分数。呈现逐步递升过程。

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