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
今天,陆金华老师为大家一堂《圆的认识》,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认识了圆。下面我们就对这节课进行评议,希望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章晓贤:今天的课堂中,陆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 、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 " 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万美蓉:这节课中教学结构合理,过渡衔接自然。整节教学可分为揭示课题、引导探究、巩固深化、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几个环节。讲、练、做、问、议、板书、演示安排严密紧凑,各教学环节所用时间安排得合理。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譬如在引导探究阶段,又可分为寻找圆心、学习半径、直径、学习画圆等几个层次,各个层次有序安排,又体现出知识形成的先与所需能力的高与低、教学发展的远与近等等关系,看来教师对此有较多的考虑。
本节课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适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善于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当堂的现实反应,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加以灵活地施用,也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运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周小燕:本节课中,教师对教学的反馈有着足够大重视,主要体现为:⑴注意加强了反馈环节的安排。根据信息活动所具有的闭合规律,教师在教学时既有“去”的安排,又有“来”的安排。如在精讲后,安排学生练习,教师发现问题补充讲解,学生再反馈,教师加以小结。⑵对反馈信息的判断、处理恰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能够作出正确、深刻的判断,并能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接收到学生通过一定的媒介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处理时,特别注意使学生得到及时的评价信息,从而发挥学生的作用,使他们自觉、主动、及时地获取评价信息,以提高学习效果。
诸晓燕:今天听了陆老师的课,我有两点体会。
1、陆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2、从教学方式来看,陆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从学习方式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天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过借助剪刀、圆规、实物拷贝、绳子或木棒来画圆;通过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来寻找圆中的半径,直径的条数、长度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俞淼娟:在此课的教学中,陆老师能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做中理解、领悟。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画、折、作等活动,每一个活动都在引导学生获得自我经验的体验,将抽象的东西用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好的建立了数学模型。如开课,教师让学生设计运动会中踢毽项目比赛场地的图形引出圆后即让学生根据经验画圆,在画的过程中感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从而感受到圆与以前学习过的直线平面图形的区别。同时,在画或看别人画的过程中知道圆中心有一点和圆心到圆上存在一个距离,从而获得圆心和半径的初步感知。
张士雷:在陆老师的圆的认识的教学中,陆老师将概念的获得权交给了学生活动中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如在学习圆的特征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找到圆心的圆上任意的作半径和直径,并布置了在作的时候的思考,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和疑惑去操作,寻找灵感碰撞的那一瞬间。在学生的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半径和直径的特点,感知到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直径是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并根据它们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然后在形象的理解它,真正的将几何中抽象的语言描述与具体形象联系了起来,实现了学生的内化。
陆娴静: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练习题型多样花,注重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设计了容量较大的练习。加强基础反馈的同时承接前知,教师不仅设计了紧密联系本课知识的判断、填空等练习,还联系直线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和圆的知识连接在一起,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二是课件精巧,设计新颖,动静结合,突出重点。本课因为概念较多,教师在设计中将语言叙述利用课件中生动的动画和声音来突出圆的特征,形象的展现了本课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课件进行课后小结,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归纳和梳理,从而为学生建立了本课的知识体系。
当然,本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画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显得有些匆忙;练习容量过大,部分学生对某些练习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分析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