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中的第三课《隔海相望》。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力求课程内容生活化,有意识地把教材进行了组合。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互动项目。
在教学互动一中,我通过让学生摸读第一段落和完成《台湾大事记年表》连线题,来达成这一知识点的落实。活动中,学生的反应比较积极,效果也比较理想。
在教学互动二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当百家小讲坛的历史小专家,向班级同学解说台湾问题的由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在教学互动三中,先通过集体朗读《两岸人民同根源》这一段落,让学生先酝酿一部分感情,再抛出问题,让学生来说说,哪些实例表明两岸人民同根源。学生在情感的铺垫下,很自然地把例子描述出来,更是加上了自己的描述,在这里情感达到了一部分的升华。
教学互动四中,我通过温家宝总理的关于“国殇”的话语和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希望达到本堂课情感的一个高潮,可是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稍后会详细叙述。
本堂课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是:
1、本堂课我尽量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我只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采用了让学生去做连线题、当历史小专家、举例子、品味诗歌、分析视频信息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尽量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引导者。
2、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效果比较好,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体会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我结合课本,运用了多种方式,教学环节设置也比较丰富,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3、材料选取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较好地达成了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