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和反思评课
发布时间:2017-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丽霞

 

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年级  何霞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重庆(四川)的山民们砍柴时唱的山歌,形式朴实简洁,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比较自由,全曲音调高亢,音域只有六度。全曲10小节,以二二三三分逗。节奏明快,大多一字一音;句中与结尾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跨小节的切分与颤音的结合别具特色。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对唤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悠然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1、听辨歌曲,在体验、实践、创作中体会这首山歌的特点。
2、知道五声调式和上波音的特点,感受四川地方语言,能够有表情、有意境的演唱歌曲。
3、通过有感情的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了解民歌、喜欢民歌
教学重难点
1、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2、衬词的体会,感受歌曲浓烈的民歌风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欣赏《槐花几时开》
问:歌曲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歌曲属于哪一种体裁?
(歌曲给人一种自由、宽广等感觉。属于山歌)
2、复习《溜溜山歌》
师:我们学习过很多山歌,你们还记得这首《溜溜山歌》吗?一起来复习一下吧。看看它和我们之前欣赏的那首山歌有什么不一样呢?
(节奏快,少了一些自由悠长的曲调)
学生跟范唱哼唱歌曲。
3、初听《太阳出来喜洋洋》第一段
问:同学们对山歌的这两种不同风格能够很快的区分开,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和哪首风格比较像呢?
(和《溜溜山歌》比较像,节奏都比较快,少了一些悠长的感觉。)
二、新授
1、 出示第一段歌词(无衬词)
师:这首歌曲是不是少了一些山歌的悠长啊?那同学们来听老师唱一唱,听听看悠长的感觉是不是又出来了呢?
(老师演唱无衬词版的第一段歌词。)
2、出示衬词版
提示快节奏的山歌是由于衬词的加入,让悠长的山歌的节奏更加分明更加有力。
3、学唱第一段歌词
师:那我们去唱一唱这首快节奏的山歌吧。
师唱一句,生唱一句。
纠正错误的节奏与有偏差的旋律
4、出示歌谱
生完整听老师唱一遍。生再跟钢琴合
找出不准的句子,部分学唱歌谱(根据字母谱)
再完整演唱,并提速。
5、加入波音记号
师:同学们唱的很不错,就是感觉少了一些山歌的韵味,老师来给它做一个小小的变化,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来是在哪个字发生了变化呢?
(学唱波音记号)
再跟琴完整演唱。
6、出示五段完整歌谱
师:现在老师将完整的歌词给大家展示出来了,请同学们完整的听一遍,看看这首歌曲唱了一群怎样的四川人民以及这首歌曲用了一个怎样的演唱形式呢?
(勤劳、勇敢、乐观。。。)
生完整演唱五段歌词。(提醒波音记号的演唱)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的第二个问题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呢?
(领唱与齐唱)
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在这个领唱与齐唱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歌曲的节奏速度,让歌曲换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7、变化节奏演唱
故事性引导,老师是村长,带着全班村民去上山,男村民砍柴,女村民探路。
(注意:到哪个部分,那个部分的学生站起来加入动作来演唱。)
完整的整理,演唱。
三、拓展
师:同学们对这首四川山歌演唱的已经很到位了。那我们的山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到现在,我们当代的一些作曲家也对它们进行了一些改编,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让这首歌曲变得更加的大众化。我们去听听看。
(欣赏黑鸭子版《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小结
刚刚的这个版本是不是更现代化一些啊?那其实除了这样的改编,还有其他的作曲家将这首传统的四川民歌改编成了各种乐器曲,通过不同的民族乐器来表现它,让它从不同的乐器里展示出多方面的魅力。也希望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听一听,互相讨论一下你最喜欢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反思
在音乐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情绪情感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训练学生的情绪情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无疑可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喜爱音乐,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听中学,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课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享受,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创境引题上,首先让学生听音乐看图片,欣赏了四川的美好风光与四川的代表性山歌《槐花几时开》,通过听觉和视觉带领学生体会了山歌的音乐特色,让孩子们自觉的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中。再去听赏《太阳出来喜洋洋》加深了山歌的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使学生更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融入上波音记号、连音线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耳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充分挖掘歌曲除演唱外的其他作用,歌曲教学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巩固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在学生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视唱、哼唱旋律,师生接龙唱、听唱等学习方式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将歌曲学唱中比较顽固的问题暴露出来,便于进行分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在表现歌曲时设置了故事的形式,将学生与老师带入了一个情境中,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  
课后李珊珊教研员对于本节课还是给予了一些鼓励和支持,但本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比较关键的
1、衬词单独练习演唱是否合适?  
衬词在歌曲中不仅能烘托气氛,而且也体现出当地地方的特色,是人们在劳动中不断传唱,总结形成的。给人感觉是情绪的流露,有感而发,那么在面对小学生的教学中,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山歌本身就是作为口口传唱流传下来的作品,硬生生的将衬词拆开了教唱并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试着用对比的方式,有衬词演唱和无衬词演唱,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
2、在视觉的引导上并没有过多关注。
不管是教师的唱还是学生的听,都是在听觉方面的引导。那么在装饰音的教学上,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放开手去教学,通过教师在演唱时对大屏幕的引导,指给孩子们看,直接让学生去接受,去学习,去演唱也是可以的。那么在最后的演唱形式拓展时,学生们带入角色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分段唱,但是完整的演唱对于孩子们要求还是过高了,若能直接将所要求的速度展示出来给孩子们看,孩子们便能更好的跟着提示去演唱,完成率也会大大提高。
对于这节公开课,不管是前期的磨课、正式授课还是课后的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于民歌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民歌魅力无穷,要让孩子们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体会到民歌的魅力,需要在一些特别的地方多多去强调,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带领学生去感受,去演唱。充分调动孩子们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参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再下一次同类型歌曲的学习中可以更快的去理解。
                                                      《太阳出来喜洋洋》评课
 
    听了何霞 老师执教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课堂结构紧密协调。从发声练习到创造性处理歌曲体现了整─ 分─整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其中,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活动目的清晰明确,环环都能落实。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许多个教学活动组织起来的,各活动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本课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循序渐进,尽量使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有收获,并且不断地逼近本课的全面目标。如歌曲处理,先进行思想性挖掘,然后用这种思想情感来指导对歌曲的艺术性处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处理。在这样一个歌曲的处理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趋于和谐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及时到位。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而教,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本课中,何老师的善导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如:手势指挥到位;活动前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突破难点有好的措施;学生每次活动后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点拔,都体现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可以说,点在学生困难时,导在学生需要处,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