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春华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王春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1.出示词语:
滔滔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2.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3.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说说洪水带来的灾难吗?(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垮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指名读第一小节。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见洪水滚滚而来,它像一头咆哮的野兽,它冲毁了房屋,冲倒了树木,冲毁了庄稼……人们为了躲避洪水,不得不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非常悲惨……
二、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
板块一 体会“治水”决心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所以——
1、(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课件:下决心变色)
指名读,评价:达到要求的,及时给予表扬,未达到要求的,进行引导(治理洪水多不容易啊,禹得下多大的决心啊,决心能下得更大一些吗?)。
2、禹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禹做了哪些事情?
板块二 感受“治水”艰辛  
禹先做了什么?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这白色的就是水流,水流是从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地方,像这样高高的山,低低的地就是地形。禹先要要察看水流和地形,就得……?点击“千山万水”
同学们,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过了许多座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千山外水”,(课件中,这个词语下加线)指名读。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好这个词就要强调“千”和“万”,读好这两个字,就把这个词读好了。
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过,每条河都趟过,就叫做“走遍”。(走遍变色)
2.在翻越这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师生互动交流:注意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
爬山的时候,会遇到……
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船,他……
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
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
山高路滑,摔倒了,他……
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
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
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一一尝过了,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出示变色的“吃尽了”“千辛万苦”)
是啊,禹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吃的苦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读出禹的辛苦。
过渡:仅仅查看水流和地形就如此艰辛,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谁来读读禹又做了哪些事情?
板块三 感知“治水”之智
随学生读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指名读句子。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想想禹做了哪几件事情?( 交流)
2.挖通大河是怎么回事?看,(板画)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又是一条大河。
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交流)
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如果这条河还是装不下,那怎么办?(学生交流) 
是的,继续挖,就这样他们要挖通多少条河?真的只是九条大河吗?不是的,古人用九表示很大很大的数。九条河就是说他们挖的河——(很多)
直到和什么连通?(大海)
这样洪水来临的时候,就可以流入大海了,不会危害庄稼和房屋了,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到危害了。
孩子们,看老师划是很容易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简单啦!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想象一下,老百姓会怎么挖河?(交流)一锹一锹地去挖,辛苦吗?(辛苦)不仅如此,如果挖到河底了,还得先把挖出来的泥土运到河岸上,再把泥土运到别的地方,这样爬上爬下,运来运去,辛苦吗?
怪不得说,禹是吃尽了——千辛万苦(生齐答)
3.还有比挖通大河这更辛苦的呢!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指简笔画)那怎么办?(交流:把山劈开)谁能做做劈开这个动作?(学生表演)
(出示图片)你们看,这是禹正带着老百姓在劈山呢。他们是怎么劈山的呢?(交流)古时候要劈山就必须先把石头一块块砸碎,再一块块的搬到别的地方去。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强调很多座)。
怪不得说,禹是吃尽了——千辛万苦(生齐读)
4. 既要挖河又要劈山真不容易啊!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练读。
5.读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了禹的父亲鲧(gǔn),他治了9年的洪水,采用的是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这种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叫——疏,治水最后取得成功,从这里你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爱动脑筋、肯吃苦、有智慧)
6.是呀,那咱们把第二小节连起来,再来感受禹治水的艰辛和智慧。
三、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1.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感人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我这儿还有一个故事,想听吗?
这是一个数字故事。请大家听仔细,等会考考大家。
(演示课件,课文插图2
(师配乐深情诵读课文)
故事听完了,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听得最用心!你会填吗?
3.出示: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1)仔细看填入的词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都是数字)
2)你们知道13年有多长时间吗?四千七百多天哪!十三年中只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这是什么原因啊?这么少的机会他为什么一次都不进去看一看呢?
大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一次都不进去看一看,就是想让老百姓早一天过上好日子,早一天不再受洪水的危害!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没见过父亲,如果是你,你的心里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小朋友,你们几岁了?你们在爸爸妈妈的身边,过得多么幸福啊!大禹的儿子已经10多岁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怎样子。你说,大禹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师生讨论原因。
他为了治水,顾不得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人,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小家指的是自己的家庭、亲人,那大家呢?老百姓)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造福,他做到了三过家门而不入,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故事,非常的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深悟文本,提升形象
1.十三年啦,禹一心一意扑在治水的工作上,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看——洪水像听话的孩子,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老百姓呢?看图(播放人们安居乐业的图片。)你看到图片上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呢? 你觉得他们生活得怎么样?(生交流,师小结:洪水被制服了。人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2这样的生活在书上就叫做——安定的生活。(出示“安定的生活”变成红色的最一段文字)这种安定的生活是谁带来的呢?
3.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谢谢你,禹,[你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你吃得苦真是太多了[是啊,说也说不完]
·禹,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追问问什么)[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啊]
·禹,你可真是个大英雄啊。[是的,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禹你真是太伟大了[是的,他太伟大了!所以,人们尊他为“大禹”](板书用红色重写“大”)
4.孩子们大禹治水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爷爷讲给了爸爸听,爸爸讲给了儿子听,儿子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他的孩子听,孩子又讲给了他的孩子听,就这样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在传诵着这个故事。这就叫——(出示词语卡:代代相传)指读、齐读。(板书:代代相传)
5.禹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用引的方式,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治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他在人们的心里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伟大的英雄。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伟大英雄的名字。(生齐读“大禹”,让我牢牢地记住他为老百姓做的伟大的事(齐读“大禹治水”)
五、指导书写,阅读链接
1.指导生字: 引  代
观察字形: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有什么不同?
师指导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2、阅读链接
(边出示文字图片,边叙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像“大禹治水”这样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去搜集一些读一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千辛万苦                         堵  
                                                疏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