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手
发布时间:2017-12-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建芬

 

一、猜一猜
1. 猜谜语。
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谜语要考考大家,敢试试吗?“不长叶子不开花,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画图画,光会干活不说话。”猜猜是什么呀?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手)
2. 猜手语。
教师:你可别小看这个手,它可会说话哦!不信?那我们试试。
(教师通过手表示“OK”“停止”“过来”“真棒”等简单手型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意思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没有骗你吧,手是会说话的!
教师补充板书课题:会说话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猜谜语,揭示本课学习主题;通过猜手语,揭示本课主题的多重含义。
二、看一看
1. 看形状。
教师:同学们,举起自己的一只小手,看看,这五个伙伴,哪个是最高的,哪个是最胖的,哪两个看起来差不多高,哪一个是最瘦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说说手指的长短胖瘦,认识不同手指的名字。)
2. 看纹理。
教师: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心和手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跟同桌比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请同学们在老师准备好的手型框内,画上你看到的线条和纹理。
(学生进行小练习,教师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
3. 看不同。
(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不同年龄、职业手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手吗?仅仅看手,你能猜出它的主人是谁吗?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手的大小、形状、纹理猜测出手主人的大致情况。说明手是人的第二张脸,它不但能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还会说话。
三、摆一摆                  
1. 学摆手势。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手很灵活,能做出各种手势。
(教师出示手势图片,师生一起来模仿)
2. 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手势说话,请小组同学之间用小手说说话。
3. 合作拼摆。
教师:同学们,有时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能不能用几个小朋友一起拼摆一些有趣的组合图形,你们看,就像他们一样,你们能做到吗?
四、画一画
1. 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总结手的结构特点
2. 学生练习。
教师:伸出你的左手,做出一种手势,用单线条把它画下来,注意抓住手的结构特征和细节。
教师:学生初次尝试用单线条在短时间内画出手势的轮廓线,并掌握一定的透视结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五、夸一夸
(完成作业后,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请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作介绍。)
1.谁来夸夸自己的画?(自评)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为什么。(互评)
3.教师小结性评价:展示评议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师评)
教师总结: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相信大家今后只要动手动脑,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下面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说再见吧?(师生挥手再见)

 

教学反思:
《会说话的手(一)》教学设计侧重体现美术和生活的渗透关系,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同学、老师的手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从而手的精彩和神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手的奥妙和神奇,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本课中,教师要运用游戏导入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通过讨论和研究,发觉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手的不同形状和特点,让学生每一次观察都有收获。本课可以安排分层练习。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是表现自己的手,重在观察;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表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手,重在比较。
教学评价
潘立:通过看一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象,特别是观察细节的能力。通过看形状,认识手指的不同;通过看纹理,认识手面的不同;通过看不同,了解不同年龄、职业手的不同。
陈晓蕾: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感受手的灵活和手型的多变。为进一步写生创作并激发想象做好铺垫。通过画一画的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手的结构,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能够大胆用线描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手进行写生。
陆双俐:培养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评、互评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